-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战德军虎式家族
二战德军虎式家族
?虎I(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或简称为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使用的一款著名重型坦克。虎式坦克自1942年开始生产,特别设计用於反制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初期遭遇的苏联优秀坦克—特别是T-34和KV-1,之后更参与了欧洲战场各重大陆上战役。虎式坦克的主要武器为已在防空和反坦克中表现优良的88毫米高射炮衍生型—88公厘坦克炮,但其极为重型的装甲使得其速度变得极慢,为德军第一种将机动力顺位置於火力与防护力之后的坦克。即便虎式坦克的性能颇受敌人畏惧,其复杂的设计、昂贵的成本和费时的生产作业使得它在1942年8月至1944年8月中仅生产了约1347辆。
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投降为止,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改良型的虎II坦克和突击虎式重型突击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存留下来的虎式坦克乘员手册成为纪念品。
前方有120公厘厚,两旁和背面也有80公厘厚的装甲,而当时被定位为主力战车的四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公厘的厚度,且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0公厘厚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接战距离,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炮塔的四边接近垂直,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坦克车顶的装甲只有25公厘厚 1944年3月增加至40公厘 ,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虎I坦克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并采用榫接结构。,装甲采用焊接而并不是铆接,且焊接点品质很高 。为了制造方便,使得外型的设计极为精简,沿著履带的上方有一长盒型的侧裙。
打在炮塔上的弹痕 虎式装甲的优势表露无疑 甚至有二战存活下来的虎式坦克兵 曾经形容盟军坦克的炮弹像乒乓球一样的敲向自己 虎式依旧可以准确瞄准击发
盟军修复了一辆被俘获的虎1 并测试其性能
机动性:
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於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车子的履带则是史无前例的725公厘宽,然而当铁轨运输有限尺寸大小时,於外侧负重轮必须被卸下且更换成较狭窄的520公厘履带,但这程序即使是优良的坦克乘员也须花20分钟来更换。
虎I坦克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於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 21公升 12汽缸 梅巴赫 HL210 P45汽油引擎 650匹马力 实际测为641匹,478千瓦 ,虽然是一具好引擎,但它提供的动力仍不敷使用,这引擎之后於1943年被升级到HL230 P45 23公升 700匹马力 实际测为690匹,515千瓦 。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虎式战车在马路上的极速是38km/h,比其最相称的盟军对手-苏联IS-2快上1km/h,两者都比绝大部分的中型坦克还要慢,早期的虎式还有45km/h的极速,但在1943年11月时,全面安装了引擎调速器之后,极速便降至38km/h了。
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悬吊系统则使用了十六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乘载系统采复式路轮设计,负重轮直径为800公厘并且相互交错,这设计使其行驶起来十分舒适,但也带来维修的困难,交错的负重轮以致当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的负重轮时 经常发生此事 ,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而这复杂系统尚有另一重大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常因下雪或泥土导致两轮子被冻结在一起且卡住履带,而无法使虎式动弹;苏联於凌晨的攻击时偶然发现此时虎式是可能处於无法移动状态,故常在凌晨发动突击。为了解决这一设计缺陷,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被设计出来,过去橡皮胎置於内部的情况最终全面取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