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来自另一个尘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仿佛来自另一个尘世.doc

仿佛来自另一个尘世   “你的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尘世”。这是我近期以来阅读杜绿绿诗歌最强烈的一个感受。或者如诗人自己所说“恰如今日的彼岸”。甚至这个声音一直在身畔内心萦绕――它切近而遥远,真实而虚幻,来自现世又通向了另一个为未可知的尘世――“你认出我的面目了吗? /我自然说不清你的样子,/你的声音 /‘仿佛是来自另一个尘世’。”(《我们谈话吧》)   杜绿绿的诗歌写作时间并不算长,到现在也就是十年的光景,而且期间还有过数次中断。在此可以说,杜绿绿的诗歌写作才刚刚开始。她通过《近似》《冒险岛》《她没遇见棕色的马》三部诗集不断在完成诗歌中的“自我”。杜绿绿算是女性写作中安静的一脉。这种写作最大的优势是能尽最大可能地面向诗人自我和个体精神生活。实际上这对于诗歌自身而言已经足够了,因为对于吊诡的当代女性诗歌写作而言,曾一度担当了更多的社会学、身体学、精神症候和文化学的意义,而恰恰是丧失了女性诗歌美学自身的建构。   说句无关痛痒的话。安徽是盛产诗人的地方,可是优异的女性诗人在这个空间却成了稀有之物。这可能也不是问题,因为自来女性写作都不是整个诗歌生态的主体。那是十年前的一个雨夜,山中,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正和一群人在山中赶路,在雨中搭建帐篷。也许就是从这个湿漉漉的时刻开始,杜绿绿的诗歌曾一度在自己设置的精神性的小镇、山地、树林、路上、岸边、湖水、暴雨中不断湿漉漉的折返。这些地形构成了属于杜绿绿的精神性的空间,而围绕四周的往往是沉沉的暗夜。就如她早期诗歌中不断出现的“小镇”一样,这既是日常的又是陌生的。生活本身是这样的,“我哪里都没有去 /我只是不分昼夜地躺在这张暗红色的大床上”;而梦想却是这样的,“晨光照在我的骑手服上。/我们比闪电更快,/冲过松林,向更远的地方去了。”停滞与冲动该如何通过语言来平衡?由此,关键是诗人该如何找到那条并不存在的进入到诗意完美未知境地的小径?静默如谜的未知亦如神的呼吸。这是徒劳,但是也不得不一次次寻找。这既是一种寻找,是自我精神暂时安放之所,也是一次次的精神出离――“前面的路已隐入更深的草丛”“这条小路,荒草抹去它的方向。”甚至可以说,诗歌在偶然间作为精神生活对位性产物的出现恰好弥合和补充了女性日常生活中的白日梦般的愿景。在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在现实场景和虚幻的戏剧性氛围中,杜绿绿不自觉地将自己设定或想象成了有时让人捉摸不定的女性主体性形象。有时候这一形象就站在室内或厨房的一角,有时候又像哆啦 A梦一样吹着硕大的气球往天上飘――“我多想闭上所有的眼睛,继续做个孩子”。杜绿绿有一首诗《热气球女士之死》与此精神向度是同构的。但不同之处在于她又敢于戳破那个热气球一样的幻梦。她可以和儿子大碗做游戏、出游,也可以在实有和想象性的大海、山林之中寻找那丝微而隐匿的光线。杜绿绿在广州的住宅与常年葱郁的大山尽在咫尺,相互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和呼吸。每一个窗口望出去都是群山――“我熟悉这些景色 /胜过了解自己的身体。//我望着它们 /度过每一日”。但是,住所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不是简单的物理距离,而是心理距离。这更明显地通过诗歌等方式确认。深夜或清晨诗人能够听到山鸟啁啾,这是侧耳倾听,也是对自我灵魂潮汐的观照――“可我现在成了臃肿的妇人,/屋后的山坡也难以爬上。/我只能在夜里偶尔想起那些鸟儿 /它们应该洁白,/像雪,像干净的眼睛。”“应该”一词显现出多么滞重难行的一面!(《鸟鸣》)这使我想起沃伦的那首诗人尽知的句子:“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 /而我站在远方,那么静,我终于肯定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那种宁静。”在此,诗歌既是向内挖掘,又是向外敞开;既是日常所感,又是精神生活使然。由此,诗人必须平衡好日常(平行或向下)与精神维度(别处或向上)之间的平衡。正如沃伦那句诗,多么自然日常,多么平静无奇,可是却一次次敲响或撞击着人世的我们,“头上的天空和木桶里的天空一样静”。“平静生活”的背后是什么?日常生活了无新意的复制与“写昨日”的偶尔重临之间是什么关系?台风会突然改变日常的秩序,而诗歌亦然。人世,山林,诗歌,厨房,自我,梦幻,现实就是以这样不可厘清的方式糅杂或叠加在一起。更为不同的是,杜绿绿甚至能够同时将厨房的烟火气和精神远方的虚幻放置在诗歌中。它们彼此咬合、摩擦、龃龉、纠结。也就是说,诗人在诗歌中处于什么一个观察和言说的位置是很重要的。由此具体到杜绿绿的诗,她更像是站在阳台上的诗人。这是三位一体。她身处于日常甚至杂乱的诗意了无(也可能是另一种方式的诗意)的居室之内,她曾借住或暂居于此――“房子狭小,堆满老旧的家具 /单人床落满灰尘 /我睡在厨房的地板上”。她又可以站在阳台附身观看尘世中发生的灰蒙蒙的日常浮世绘。与此同时,她还可以踮起脚尖眺望城市之外的精神“山林”与梦游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