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ree examples of implant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s. From left to right:the arrow model 3000,with pump tubing attached;the infusaid,with pump tubing attached and the SyncroMed model 8611H,with pump tubing attached and a connector piece to intraspinal catheter. ITB泵的维持(1) 在种植后头60天,24小时内输注剂量为当初试验用巨丸剂量,后由痉挛程度,副作用修正剂量,要个体化。 脑源性痉挛状态可增加5%~15%剂量 在种植的后60天,剂量要小,但能起作用。20%药物可夜间输入 ITB在脊髓损伤时为22~1400?g/日如此可达24个月 ITB泵的维持(2) 每隔4~12周须再次灌满药 按时灌泵失败可发生撤药综合征,可服用丹曲林或巴氯芬 在再灌期间,使足以控制症状,可增加剂量5%~20%。在有副作用时剂量可减少10%~20%,5%病在长时应用后可成为顽固、难治病人 可行2周假期或鞘内注射芬太尼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ITB泵药的副作用 嗜睡、发软与眩晕 药物过量,可缓慢注射,在急性发作,应减量10%~20% 可发生惊厥发作,呼吸抑制意识丧失与昏迷,应立即停药,静注毒扁豆碱对呼吸抑制有帮助,但不是对抗剂 ITB的并发症 对巴氟芬过敏,对副作用不能耐受,药物耐药,脑脊液漏,血肿感染,软组织糜烂,疾病发展,并发内科病 药物超量,药量不足 导管扭曲,脱开,位置改变,阻塞 泵程序化错误,低功能或能源失败 酚、乙醇注射疗法 历史: 乙醇1960年即用作神经松解药物,功效不定; 1920年代酚用于治疗癌痛,功效不定,1960年后注射治疗痉挛状态。 乙醇、酚注射作为神经松解(neurolysis),由于口服药物影响认知功能等,故目前用药增多。 神经松解术:方法 确定运动点 常规消毒,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丙胺卡因-阿司特拉(EMLA)麻醉 22~27号,聚四氟乙烯(teflon)包裹的单极针刺入,先以低输出脉冲电流刺激,至用最小电流 1mA仍有肌收缩时: 缓慢注入酚或乙醇2~5ml,一般数分钟即可见效。 神经松解术,临床应用(1) 诊断性神经阻滞,用于 评估痉挛严重度; 测定残缺或功能丧失的责任肌肉; 鉴别是挛缩还是痉挛; 预测对神经松解术或肉毒毒素A注射的效果,设计治疗。 神经松解术,临床应用(2) 用作为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的松解术; 运动神经阻滞。 在马蹄内翻足(踝跖屈肌与内翻肌痉挛)可用腘窝部胫神经阻滞。 如仅有踝跖屈肌痉挛,则可对去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运动支阻滞。 神经松解术临床应用(3) 制剂 剂量(ml) 诊断性(混合性感觉运动神经) 利多卡因1%~2% 1~5 布比卡因0.25% 1~5 治疗性(混合性感觉运动神经) 乙醇 45%~49% 2~5 酚 5%~7% 2~5 运动神经分支 酚 5%~7% 可达20 0.5~1.5 每运动神经分支 Glenn建议: 最大剂量1%利多卡因:0.45ml/kg,0.25%布比卡因1ml/kg 神经松解术 4 目的:降低肌张力较长时间,便于完成康复,如牵张,支具处理,功能性再训练预防挛缩 酚较乙醇更为常用,因乙醇易发生感觉异常 1%~7%酚可使轴束与髓鞘中的蛋白失去其自然性 5%酚可使神经严重损伤,引发肌肉萎缩,有一过性感觉丧失 小于1%酚具有可逆性麻醉性质,有效作用时间数周至数月 神经松解术:副作用 剂量应用小于20ml,否则系统性吸收:发作、虚脱、心脏失律 注射处常有疼痛烧灼感,对应用抗凝血剂病人要注意出血等 在混合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时感觉异常可达32%,数日或数周即好可用阿米替林,卡马西平,加马喷丁治疗 痉挛状态肉毒毒素(BTX)疗法 简介: 由革兰阳性厌氧细菌,肉毒梭菌产生的细菌外毒素。 可分为A~G7型,C型又分为C1和C2两个亚型; 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BTXA即用于临床,1980年FDA批准上市; 我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成功称CBTX-A(1993),1997年已上市; 在欧洲有不同效能的BTX,B与F型。 BTX的作用机制 BTXA是一种合成的单一多肽链,分子量150000d,经蛋白水解成为活化的双链结构即H与L链,分子量分别为100 000与50 000 开始H链以高亲和力与轴束终末特殊受体结束,随后毒素经由受体介导的内摄作用进入细胞,L链经由锌-依赖SNAP-25(一种实触前膜蛋白)水解作用而阻止囊泡释放Ach。锌-依赖SNAP-25认为是膜在分泌前负担Ach囊泡的融合的。 BTX的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