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之间的城市报刊亭.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去留之间的城市报刊亭.doc

去留之间的城市报刊亭   看似不起眼的报刊亭,却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书香社会的一个符号,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情感。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曾经作为城市风景的报刊亭在不少地方日益凋敝。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背景下,报刊亭去留引起人们关注。   如果你曾路过杭州市武林广场的东南角,不知是否注意到那里有个绿色的报刊亭。无论人们来买报纸还是问路,总有一张笑脸相迎。在经营报刊亭4年多的董大姐眼中,这里并不只是一个卖报纸的摊点,更是一个小小的驿站,带给人们几多便利和温情。   2015年12月初,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工作拉开帷幕。不过,董大姐的脸上却多了一份忧虑:在与杭州市报刊发行局续签经营合同时,她被告知有关部门已经通知,为美化环境、保障交通,2015年底前将对杭州主城区部分主要街道上的100余家报刊亭进行移除。这意味着,与她朝夕相处的报刊亭只能再经营不到1个月。   这不只是杭州部分报刊亭的尴尬。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报刊亭的数量不断减少。前段时间,浙江省新昌县拆除城区范围内所有报刊亭的举动,也引发社会关注。城市之大,真的没有报刊亭容身之所了吗?曾给人们带来生活记忆和温暖情感的它,到底该何去何从?   一道城市的风景   在许多城市,街头巷尾的一个个绿色报刊亭,曾带给几代人不能抹去的生活记忆,也成为城市文明传播的重要渠道。   作为杭州最早的报刊亭经营者之一,63岁的钱建国对此别有一番体会。2000年,他和妻子从杭州印染厂下岗,就在人生陷入迷茫时,杭州市政府把报刊亭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并优先接受下岗职工申请。凭着一张下岗援助证,钱建国申请到了一个报刊亭经营指标。   也正是从那时起,杭州的报刊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成为市民生活中朝夕相处的益友,也成了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   2015年12月初,记者在杭州市文三路高新数码城附近的报刊亭见到钱建国时,他正从亭子里探出身子整理报刊。《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党报党刊被放在显眼位置。“我们既是做生意赚钱,也是在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呢。”在钱建国看来,经营报刊亭比一般的生意多了一份特殊的责任。   说起报刊亭要面临关闭,钱建国的言语之间充满了不舍:“15年来,报刊亭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哪天不开业心里就感觉不踏实。”   “这几年生意虽然差了些,但还能养家糊口。”说话时,钱建国的脸上浮现出一些无奈。以前这里的不少老客户都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他们每天看什么报纸杂志、付多少钱,双方心里都有数,钱建国只要每天提早整理好报纸,客户会过来取。只是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报纸仍然是不少读者了解新闻的主渠道。在浙江日报社门口的阅报橱窗前,不论下雨天晴亦或刮风飘雪,每天总有不少人驻足阅读当天的报纸。不少读者表示,报纸上的白纸黑字,看了感觉更加真实可信,每天来这里看看报纸,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如果哪天没来看,就感觉心里不踏实。”   然而,报刊亭的式微,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据杭州市报刊发行局局长巫丹云介绍,目前杭州主城区由邮政部门设立的报刊亭有386家。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的兴起,以及道路改造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减少了40多家,剩下的300多家报刊亭销售利润均有所下降。   一扇文明的窗口   数字媒体日益发达,报刊亭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   “报刊亭虽小,意义却非同寻常。”在巫丹云看来,报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城市展示文化和文明内涵的窗口。   对巫丹云的理解,记者在杭州街头找到了证据。从大街小巷走过,报刊亭散发着书卷气,引人驻足。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有6成市民表示,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当下,人们更需沉下心来认真读书看报,充实自己的心灵,如果在一个城市连买份报纸杂志都不方便,那么起码的文化底蕴就无从谈起。   而在很多人眼里,报刊亭俨然成了一座城市的“公共服务亭”。如果在城市迷路,可以向报刊亭经营者咨询;如果自行车胎没气,可以到报刊亭免费借用打气筒;如果坐公交车缺零钱,也可以到报刊亭兑换硬币……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刊亭的功能,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报刊售卖,它们更像是区域性的综合便民服务站,售卖文化产品之余,还经营着代缴水电费、出售汽车票、代收快件等多项便民服务。一些新装的LED显示屏,也在滚动发布着国内外重要新闻、天气预报等信息。   这些点缀在大街小巷的报刊亭,仿佛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社会生活的“情感驿站”,折射出社会的表情,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虽然由于网络技术兴起,阅读、代购、缴费等许多功能,可在网络和移动端方便完成,但在每个城市,还有不少人需要甚至喜欢它们。   也正因此,一座城市很难将它们完全摈弃。   2009年,为解决占道经营、超范围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