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科考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科考分析.doc

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科考分析   摘要 介绍了泾县汀溪保护区地理概况、功能区划、动植物资源概况等,并据此对汀溪自然保护区进行论证与评价,以期促进保护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汀溪自然保护区;地理概况;功能区划;动植物资源;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54-02   1 保护区地理概况   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位于泾县的东南部,以汀溪乡大坑村、桃岭村及蔡村镇宋村境内的连片原始次生林为依托,是该县现存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一块天然林集中地。保护区内共有人口5 396人,土地总面积6 906.9 hm2,其中耕地10 hm2,林地6 581.9 hm2,森林覆盖率95.29%。   保护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扬子地层区,中元古界成为基底岩系,地表未见出露,志留系在区内广为分布。区内以山地为主,山间盆地和平原所占面积很少。隆起区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层状分明,断陷带经河流切割发育成山间河谷小平原。主要土壤类型有黄棕壤、粗骨土、黄红壤等,土层深厚、土宜性强、有机质含量高。   保护区主要地貌是由黄山余脉延伸而成的山地。隆起区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层状分明,断陷带经河流切割发育成山间河谷小平原,侵蚀剥蚀小起伏的低山海拔400~1 000 m为主,大都北东走向,山体完整,脉络清晰,由于差异性上升运动的影响,山间多发育规模不等的山间盆地,都有河流穿过,与山地相间分布。   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南沿,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西南风。光、温、水等气候条件优越,且配合比较良好[1]。年平均气温15.6 ℃,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7 ℃;极端最低气温-14.7 ℃。日照时数年平均值为2 114.8 h左右。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39~240 d,一年中降水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5―8月汛期,冬季最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 600 mm左右。   2 保护区功能区划   汀溪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功能区。核心区被保护物种非常丰富;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保护对象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和栖息环境;区内无不良的因素干扰和影响的地方,面积2 334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3.8%。缓冲区环绕核心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区域,能够对核心区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和屏障作用,该区也有完好的森林,面积为4 227.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1.13%。实验区围绕缓冲区,该区主要以森林、经济林地、农田和林区的群众为主,面积为33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   3 保护区植物资源概况   3.1 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   据初步调查及有关资料统计,汀溪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约565种,分属114科。其中,裸子植物7科14属16种;被子植物107科363属549种,在安徽省植物区系中占在重要的地位。保护区地处偏僻,地质古老,保留了不少古老珍贵的植物,初步调查发现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0种、省级保护植物12种。   3.2 植被类型   3.2.1 常绿阔叶林。①苦槠林:该群落分布于低海拔的丘陵、低山地区。群落高约11 m,乔木层盖度85%,优势种为苦槠,主要伴生种有白栎、板栗、甜槠等;②青冈林:该群落主要分布于大泥坑入口处陡峭的中山地区,面积约5 hm2。群落高约10 m,乔木层盖度95%,优势种为青冈,主要伴生种豹皮樟、五角枫、肉桂等;③楠木林:该群落主要分布在沟谷山涧内,群落高约8 m,乔木层盖度85%,优势种为华东楠,主要伴生种有天竺桂等。   3.2.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①青冈、川榛林:该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 m的谷沟地区。乔木层高8 m,盖度90%,主要种类有青冈、川榛、茅栗;②枫香、鸡爪槭林:该群落主要分布在黄连坑,面积可达20 hm2。乔木层高达14 m,郁闭度80%,枫香、鸡爪槭在上乔木层占绝对优势。   3.2.3 落叶阔叶林。①五角枫、枫香、山合欢林:主要分布于海拔600~800 m的地区,林相不甚整齐,乔木层盖度70%~80%,主要有五角枫、枫香、山合欢、香果树等;②香果树林:香果树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皖南山区和皖西的大别山区有零星分布。在汀溪自然保护区的山谷中,常有不连片的香果树林分布。乔木层高10 m,盖度80%,主要种类有香果树、五角枫等;③毛红椿林: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 000 m近山顶的缓坡处,高度11 m,盖度80%,主要种类有毛红椿等。   3.2.4 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500~700 m较陡峭的中山地区,乔木层高7~10 m,乔木层盖度70%,主要有马尾松、麻栎、枫香、茅栗、白栎、化香等。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