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学习动力之探析
青 少 年 学 习 动 机 之 探 究
江西分宜二中 袁鹏
社会的问题,归根于人;人的问题,归根于人之初。人之初之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归根于教育。当然这里指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现在都有同感:家长不好管,老师不好教?孩子沉迷于网络,厌学、早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拖拉、懒散、任性、叛逆。。。。。。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啦?好象真到了要“救救孩子”的地步。其实不然,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爱孩子,教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但同时也不可回避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长,“问题学生”出在问题老师!孩子要成什么样的才?对于个体来说,这是每个家长困惑的问题,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来讲,这是一个全社会要来面对的问题。前面所说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正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的动力,才会产生以上所例举的各种问题。看似异常,实是正常。只要探究因,就会知其果,下面就有关学习动力方面的话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同分享:
学习的动力之源来自――爱
我曾经就我校初二学生从60名好、中、差生中做了一份问卷
调查,问了十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三个相关学习动力方面的:1、你的学习动力来自?--来自父母方面的有15个人回答,来自老师方面的有12人,来自自己的有21人回答。2、你有学习的动力吗?有8个人回答有且十足;有37人回答有,但不足,有10个人说不清。3、你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自动自发的选项,没人回答,比较主动的有18人回答,一般的有24人回答。可见学生学习动力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习动力之源从哪里来?我认为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或者说存在于)对自己、对他人的真情实爱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解决孩子问题的法宝。一旦孩子内心有了爱,便有了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有动力,才能坚持。已经厌学的孩子,只有恢复爱、建立责任感,才能谈到努力学习。我们说的内观心理训练,解决的不是智力问题,不是体力问题、也不是毅力问题,更不是外部世界如何改变的问题,解决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对青少年来说,也就是恢复了亲情和爱)。人活一世,幸福在哪里?幸福在人际关系里。痛苦在哪里?也在人际关系里。亲子关系不好的,那孩子不听话、不好好读书的据多;学生和老师关系不好的,学生这门课程也好不到哪里去?上面说的,还仅仅是表面问题,其实作为家长和老师,有时难免会陷入一个误区-----读书要读到最好,考试一定要考第一(有的时候考了第六,都被看作是巨大失败)。不客气地说,不少学生厌学,是我们家长和老师盲目地给学生补课造成的。家长和老师为何这样做?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竞争、这个社会太功利,而成人们过早地介入所致。 实际上,对孩子要求一定要做到最好,结果常常做不下去;一定要考第一,结果也常常会事与愿违。望子成龙,肯定很难,因为全国就那么几个,就是龙的助手,也不多。按照孩子本身的特点和爱好去发展和培养,那是最科学合理的。是龙,你就让他闹海;是鸡,你就让他产蛋。都是一辈子,没什么你高我低,千万不要把成人没能达到的夙愿,变成压力,放在孩子身上、放在学生身上。所以学校老师与家长其实都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怎么爱孩子?怎么懂孩子?教育孩子有三个阶段:一是唤醒他;二是鼓舞他;三是引导他。这些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家长爱的教育尤显重要,因为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家渡过的,而我们的社会常忘记了这块。一切都推给了学校,家长更是这样想。你去看看,社会上什么工种都要一个上岗位证什么的,唯独没家长上岗证,有不少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家长。其实不然,如社会办一些家长培训班,学校也常搞家长沙龙研讨会,会有极大的帮助,我们校做过这些方面的尝试,效果也不错。
学习的动力之因来自――志向
我们知道,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智力因素,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如情绪、意志力、志向、心态等诸多方面,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占到90%。毛泽东16岁离开韶山时曾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见志向对人生的影响有多重要。据《家庭》杂志报道,北京有一个家庭四个孩子都是留洋博士,他们的父母是谁呀,是中央党校的一对夫妇,爸爸是世界闻名的历史专家,博士生导师,妈妈是有名的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他们家里,书卷气浓厚,每一个人都你追我赶的学习着。 现在懂得“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之上”道理的父母越来越多了,不少家长直言不讳:宁愿自己吃少穿差一点,也要从小培养孩子,陶冶情操,开发智力,让孩子多读书,成为有理想有学问的人。然而有不少父母“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对孩子的学习近乎苛刻,自己却毫无学习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