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张秀珍).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读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张秀珍)

解读“整体建构,拓展提高”和谐教学模式 张秀珍 一、“整体建构,拓展提高”和谐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整体: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个单元或一章、一册书、一个年级的内容甚至一个初中学段的知识都是一个整体。但更主要的是按知识系统把全学段的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初中数学我们按知识系统分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拓展提高:拓展的是知识,提高的是能力。老师上课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书本知识当例子,然后把属于同一类的知识往外拓展,通过反复练习,寻找通用工具,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即规律,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在课堂上讲究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与心理环境的和谐:学生在课中紧张做作业时,放一下轻音乐缓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一种和谐的外部环境进行心理调试;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学生与方法的和谐;教材与方法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等等。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他们将来很快地融入到社会当中,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位佼佼者。 二、“整体建构,拓展提高”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有四个环节: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4.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三、解读每个环节: 导入新课,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先声。巧妙有效地导入课堂教学,这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一项艺术。课堂导入有多种形式,这里只举一种例子: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例如《难忘九一八》历史课,首先放了一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完两边后有的流下了眼泪,激发了学习热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直奔主题。 明确目标:教师一上课就要把学习任务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尽一切办法用最简单、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任务。如《难忘九一八》首先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过程;2、分析西安事变的背景和过程。学生读完学习目标,马上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他们急于读教材,查相关资料(体现过程和方法),老师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预习的知识树,教给学生学习历史事件要从时间、历史背景、经过、影响等几方面去整体把握教材(体现知识与技能),进而让学生结合现实(日本否定侵华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2.自学指导,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自学方法指导,如历史要学习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从时间、历史背景、过程、对当时的社会(国内或国外)的影响、对现实的意义等几方面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对学习某个朝代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去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再借助“知识树”这一纲要信号,很快就进入自主、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提纲,学生会整体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把一节课知识或一单元知识甚至大到一册书,看成是有机连接的一个整体,一台完整的“机器”,让学生先知道它“是什么(结果)”或者先知道它“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途。”这种起初的整体印象是朦胧的,是带有疑问的,是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这也是我们老师想让学生预先必须达到的效果,只有预先达到这种效果,学生才能深入地了解“为什么?”为接下来探究它的各个“分散部分”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等各个“部分”突破了,那不就知道它“的确是什么了吗?” 传统的就知识教知识,先部分后整体地一点一点地给学生 “灌”,学生那是机械地“吃”,知识是零散的,营养是不健全的。因此分—总——分的教学思路,效果是绝对很差的。 例1:曾听过一位老师讲的一篇文章是张晓风的《行道树》,导入之后,让学生谈谈读此文后的感受,(这个开课环节很好,自然民主而开放,)有的学生说“歌颂了行道树的平凡而伟大”,有的说“本文语言很优美,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学生回答丰富而有见地。此时,老师如果就第一位学生看法而借题发挥,马上就进入了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环节中去,也显得自然顺畅。但他却顺第二位学生回答之势,分析起句子的修辞来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等句子的意蕴,这种分析固然必要,但如若明白本文旨在歌颂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话,那么这两句的理解便有了基础。其实本文篇幅虽短,但主题深广,既有对无私奉献者的赞美,也有对人类环境意识差的批评指责,若理解到这一步,则两句中的“悲凉”“痛苦”之意便不难理解。由此可见,解读一篇文章,“整体建构(整体把握)”这一环节的作用之大与首先解决之必要。 例2:鲁迅的《故乡》篇幅悠长,主题深广,语言含蓄,我校吴庆文老师第一课时整堂课只说了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