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吸收结构法预测火山灰云漂移轨迹2汇编.doc

应用吸收结构法预测火山灰云漂移轨迹2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用吸收结构法预测火山灰云漂移轨迹2汇编

应用吸收结构法预测火山灰云漂移轨迹 马宝君1 赵谊2  梁跃1 李太岩1 张明3 MaBaoJun1,ZhaoYi2,LiangYue1,LiTaiYan1 and ZhangMing3 牡丹江地震台,牡丹江 157009 黑龙江省地震局,哈尔滨 150090 上海大学,上海 200433 Mudanjiang seismic station,Mudanjiang 157009,China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HeiLongJiang,Harbin 150090,China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Volcanic ash clouds can poses direct threats to aviation safety,so lt’s necessary to forecast the trajectories of volcanic ash clouds. Depending on the?date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attracting structures and PUFF model can both do it.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two methods, this paper using the precise trajectory atmosphere parameter data of United States from 1958 to 1997 to calculate the attracting structures of wind field.with the computational process of simplified and get rid of the dependence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data, it realize the prediction of ash cloud drift path, And comparing with attracting structures.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track the ash cloud with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wind fiel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wind field;attracting structures;PUFF 摘 要  火山灰云对航空运输安全产生直接危害,所以对火山灰云轨迹进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吸收结构法和PUFF模型都能预测火山灰云飘移轨迹,这两种方法都依赖数值天气预报的数据,本文应用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采用美国1958年至1997年精确大气轨迹参数数据,计算风场的吸收结构,减化计算过程,摆脱对数值天气预报数据的依赖,实现火山灰云漂移路径预测,并与吸收结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风场计算的方法进行火山灰云追踪是可行的。 关键词 风场;吸收结构 ;PUFF  1 引言  2010年4月冰岛火山喷发是对火山灰对航空安全的威胁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在上世纪90年代,九个火山灰云咨询中心(VAACs)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建立,在过去的十年间,许多灰云的传播和扩散模型得到发展并且被VAACs和其他中心使用。这些模型包括MEDKA[1]、HYSPLKT[2]、PUFF[3]、CANERM[4]、NAME[5],结合数值天气预报中心(NWP)的数据,这些模型能够预测火山灰云在大气中的传播,为当局对灾害回应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尽管VATD模型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这些模型在广泛的应用上存在很多限制。最大的挑战就是预测精度,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VATD模型使用拉格朗日粒子轨迹,这种方法的精度主要依靠NWP数据的质量,尤其是它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同参考轨迹相比,在传输时间上灰云粒子轨迹的平均误差超过36小时的概率能达到35%[6]。使用更精细网格的NWP数据能够改善预测精度,但是却极其消耗时间的,时间上的延迟对于快速精确的预测都是不利的。 另外一个限制广泛应用在实时监测和响应的因素是缺乏初始喷发灰云的精确描述。初始参数对于许多VATD(volcankc ash transport and dksperskon)模型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最大高度,粒子大小,以及浓度分布等,然而,收集这些数据通常来讲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喷发后最初的几个小时内急需一些快速响应的时候。另外,这些参数值在喷发的工程中也会不断的改变。 因此,利用VATD模型在最初灰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