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简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简介

政治与经济制度的介绍 察举制度、九品官人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的介绍 中国古代社会的历代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稳定政治,形成了一整套的官吏选拔制度,在汉代为察举制度,在魏晋到南北朝为九品制度,从隋唐到清末为科举制度。 察举制度 1、何谓为察举 2、汉代察举的分科:常科与特科 3、举例说明何谓常科与特科 ①孝廉②秀才③贤良方正(特科) 4、察举制度的特征 ①与教育制度联系不紧密 ②察举为主、考试为辅,没有高下之分 ③没有专门官员与机构管理 ④做官、考核、升迁与降职混为一体 5、察举制度的流弊 九品中正制度 1、又称九品官人法,陈群向魏文帝建议 2、内容: ①在郡县设立大小中正官②为中央政府提供被品人物的材料③家世、状、品级④每三年调整一次品级(分上品与卑品,一品空缺,上上品。二品为最高品,上中品。三品以下均称卑品,上下品到下下品。) 3、九品中正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考试 1、隋代:萌芽状态,春还秋往 2、唐代:规范时代,科目为常科与制科,生源有生徒、乡贡。内容为贴经与诗赋。选官的标准:身、言、书、判。唐代的科举考试不完全依据试卷的成绩,有时知名人士的推荐(关节)是增加中第的砝码。 3、宋代:宋代皇帝为表明重视文化,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被录之人都称天子门生。殿试后还亲自设宴款待,称琼林宴。所谓状元、榜眼、探花的称谓始于南宋。北宋殿试分三甲五等。 明清:科举制度走向衰败时期。 1、八股文 ①破题②承题③起讲④入手⑤起股⑥中股⑦后股⑧束股 中央与地方职官制度 一、丞相 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 二、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 三、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四、清宣统三年的责任内阁 一、秦郡县制度:京师郡为内史。万户以上县称令,万户以下县称长。 二、汉承秦制:西汉京师分三部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郡上设州,立刺史。 三、魏晋南北朝立州郡县三级制 四、隋唐立州县二级制 五、宋立路、州、府、军、监(县)。由中央派遣朝官出掌,称判或知某路、州、府、军、监(县)。 六、元设11行省,从此省就成为大行政区的名称。省下立道、路、府、州、县。 七、明改省为三司:藩司(掌管一省民政、财政),臬司(掌管一省司法、监察 ),都司(掌管一省军政),三司鼎立,互不隶属。省下立道、府、州、县。明已立总督,总揽一、二、三省的军事、行政与监察,但一般有御史或兵部尚书领衔。 八、清立总督、巡抚管辖一省或数省的军事、行政与监察。有些省不立总督,有些省不立巡抚。省下设府、州、县、厅。厅一般设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府、州、县平级。 幕府制度与兵役制度 一、何谓幕府 二、幕府的发展 1、战国 2、秦汉 3、魏晋南北朝 4、隋唐 5、宋元明清 三、幕府的职责与地位 包括协助幕主军事管理、军队训练,处理民政,参与决策,提供咨询,处理文字。 四、历史上著名的幕府人物 李白、杜甫、王勃、王维、韩愈、杜牧等等。 五、先秦兵制 夏商周的甲骨文里的记载 六、秦汉兵制 征兵制 七、魏晋南朝兵制 世兵制 八、北朝隋唐兵制 府兵制 九、宋元兵制 募兵制 十、明清兵制 卫所制与旗兵制 货币制度 一、实物货币 商周时代、龟甲与贝壳、单位朋 二、金属货币 春秋到北宋时期、刀币、半两、五铢、通宝 三、纸币与金属货币并行 北宋到明清时期 交子、制钱与银锭 传统宗法与礼俗 一、姓氏与名字 1、姓与氏 中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比今人要复杂的多,同一人可以有好几种称呼,到汉代以后才与现在基本一致。姓原是一种族号。而氏是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族群分为若干支分散到各地而产生的。战国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一。 2、名与字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字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 3、别号 除名字外,古人还有别字或别号。 二、避讳 1、避讳的方法①改字②空字③缺笔 2、避讳制度的广泛性与演进 君主与尊长在取名时具有一定的任意性,为了避讳而改变他人的姓名、官名、物名、书名、地名的例子屡见不鲜。先秦时代避讳制度比较粗疏,可以讳名而不讳音。到魏晋南北朝时,逐渐严格起来,不仅讳名而且讳音,两名必须偏讳(兼名兼讳)。 3、避讳制度的研究意义 版本学、校勘学、史料学 三、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1、古代帝王、诸侯、高官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评价性质的一种名号。 2、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设室祭祀用的尊号 3、对古代帝王生前上的阿谀赞美之辞,也有死后追加的。可以是谥号、庙号,也可以是年号。 4、封建社会帝王用于纪年的一种名号。有些事物因年号而得名,比如:景泰蓝、景德镇。 四、宗法制度与亲属称谓 1、大宗与小宗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微子启与商纣的关系 2、父亲为考,母亲为妣。父族在纵面上有13世之多,横面也有5从之多。而母族纵面只有3

文档评论(0)

caohua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