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eightn.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ter eightn

第八章 小 气 候 第一节 小气候的概念和特征 1. 小气候 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称为小气候。 2.小气候的特点 范围小 差别大 比较稳定 第二节 防护林小气候 一、林带的动力效应 林带的防风效能常用下式表示: 式中φ为防风效能;u0为旷野风速;u为距背风林缘一定距离内,风速减低区的平均风速。 二、影响林带防风效能的因子 1. 透风系数: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平均风速之比. 式中 和 分别表示背风林缘林带高度H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旷野相应高度的平均风速。 (二)疏透度 疏透度:是表示林带几何学的特征量,是林带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面积与林带垂直面的面积之比。 式中δ为疏透度,Sˊ、S分别为林带纵断面透光孔隙的面积和林带的纵断面积。 (三)林带结构 三种结构林带相比较,以疏透结构林带的防护效果最好,紧密结构林带最差。 向风林缘风速减弱,一般不超过20%,其范围也不超过5H。透风林带向风面的风速几乎没有减弱。 (四)大气稳定度 大气愈稳定,乱流较弱,由上层向下传递的动能较小,使背风面气流恢复速度较慢,所以防风距离较大; 在不稳定层结时,乱流较强,由上层向下传递的动能多,背风面气流恢复速度快,林带防风距离小; 中性层结时,介于大气稳定与不稳定之间。 (五)林带与风向的交角 当风向与林带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当风向与林带的交角α ±45o时,防护作用明显受到影响。 因这时气流通过林带的路径延长,相当于林带宽度增加,透风系数减小,所以防风效果随着风向交角减小而减弱。 (六)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应根据当地的最大风力、林带的用途、结构和树种等因子综合来确定。 在我国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等重风沙区或风害盐渍化区,一般带宽为10-20m,7-13行,其中乔木5-10行,灌木2-4行。 轻风沙区和重风害区的带宽为10-15m,其中乔木5-9行,灌木1行。 一般风害区带宽为5-9 m,3-6行的疏透结构林带。林带最适宽度的范围为9-28m。 (七)林带高度 随着林带高度增加,林带的防风距离 相应地按比例增加。 (八)风力大小 背风面风速降低的绝对值,是随旷野风速增加而增大。 当风速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柔软枝叶摆动使疏透度增大到接近极限位置,风速继续增大,防风效果则不明显。 (九)林网 当气流通过网格林带时,由于每一条林带都起减弱风速作用,所以风速随着气流通过林带数目增加而逐渐减弱。 三、林带对湍流运动的影响 紧密结构林带后的 变化是很快的,在背风林缘5H处,其湍流交换系数就超过了透风结构林带,在20H处就基本恢复到旷野的情况. 紧密结构林带的防护效应要比透风结构林带差得多。 Kˊ背风面的湍流交换系数 K旷野的湍流交换系数 四、林带的热力效应 (一)林带对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影响 (二)林带对气温的影响 林带对气温的影响比较复杂,与很多因子有关,如林带结构、天气类型、风力大小、乱流交换强弱和下垫面状况等。 (三)林带对地温的影响 林带对地温的影响比气温明显,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风速及乱流交换等因子。 五、林带的水文效应 (一)林带对蒸发的影响 在林带保护下,林带网格内的蒸发比旷野少。在林带背风面湍流交换减弱,使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大减小。 (二)林带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林带近地气层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比旷野高。 (三)林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林带可使网格内土壤湿度提高 (四)林带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六、林带的增产效应 第三节 森林小气候 一、森林中的温度状况 森林对林中温度状况的影响,主要决定于林冠对温度所起的正负两种作用。 第一,林冠的存在减少了到达林内的太阳辐射和长波射出辐射。 当入射辐射占优势时,即净辐射为正值时,林冠有减小净辐射的效应;当射出辐射占优势时,即净辐射为负值时,林冠有增大净辐射的效应。 第二,林冠的存在减低了林内风速和乱流交换作用,使与林外热量交换减少。林冠有增大林内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的作用。 第一种作用使林内温度变化趋于缓和,具有良好效应,我们称为林冠对温度的正作用。第二种作用是使林内温度趋于极端,产生不良影响,称为林冠对温度的负作用。 通常,森林中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因此林内的温度变化比林外缓和;只有在疏林中负作用大于正作用,所以其温度变化比林外极端。 夜间 森林内温度的铅直分布有密林型和疏林型: 密林型:白天最高温度出现在林冠,夜间最低温度也出现在林冠,林内白天一般呈逆温分布,夜间呈等温分布。 疏林型: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出现在林地上,而林冠处有一次高或次低值。白天林内温度分布呈

文档评论(0)

80019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