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核外遗传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核外遗传分析

第10章 核外遗传分析 10.1 核外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10.2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10.3 母体影响 10.4 线粒体遗传 10.5 叶绿体遗传 10.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核外遗传的发现: Carl Corrans, 1909,紫茉莉 紫茉莉花斑植物杂交结果 核外遗传的概念 核外遗传(extranuclear inheritance)也叫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或非孟德尔式遗传( non-Mendelian inheritance),指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即细胞质基因(通常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 这类遗传因子能够自主复制,其遗传传递行为不按核基因的方式进行,也不出现相应的分离比。 核外遗传的特点 10.1 核外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10.2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10.3 母体影响 10.4 线粒体遗传 10.5 叶绿体遗传 10.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10.1 核外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10.2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10.3 母体影响 10.4 线粒体遗传 10.5 叶绿体遗传 10.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母体影响 由于母体中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不由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出现与母体表型相同的遗传现象,则称为母体影响( maternal effect) 注意:母体影响与核外遗传的区别。 (1)短暂的母体影响 (2)持久的母体影响 10.1 核外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10.2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10.3 母体影响 10.4 线粒体遗传 10.5 叶绿体遗传 10.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裸露的DNA双链分子,环状(动物、植物、真菌)或线状(原生动物) 大小差异比较大:动物10-39kb,酵母8-80kb,植物200-2500kb 基因比较紧凑,甚至有重叠基因 有一些特殊的密码子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能合成部分线粒体中的蛋白。 人类与酵母线粒体基因组比较 线粒体基因病的遗传特点 突变mtDNA 通过母亲卵子传递给子女,父源性将其突变mtDNA传递给子女则只是散发的偶然事件。 细胞质内包含多个mtDNA 分子,当某个特定位置上的突变同时发生在这些mtDNA的同一基因时,称为纯质性 ;若一个细胞内多个mtDNA在此特定位置上既有突变基因又有正常基因,则称为异质性。线粒体基因病的症状是以突变mtDNA纯质个体最为严重,突变mtDNA异质性个体是否受累,则决定于突变mtDNA所占的比例而定。 传递突变mtDNA 的母亲既可是纯质或异质性的患者,也可以是表型正常异质性的携带者。 10.1 核外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10.2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10.3 母体影响 10.4 线粒体遗传 10.5 叶绿体遗传 10.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叶绿体基因组的特点 裸露的环状双螺旋分子 大小差异较小,一般在120 kb至190 kb之间。 含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它们间的两个非重复区则形成两个大小不等的单链DNA 环,分别称为大、小单拷贝序列( single copy sequence) 叶绿体也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模式图 水稻叶绿体基因组 叶绿体中蛋白的来源 叶绿体DNA编码,叶绿体内合成 核DNA编码,细胞质中合成,然后转运到叶绿体中 同一蛋白的不同亚基分别由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编码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内共生学说 10.1 核外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10.2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10.3 母体影响 10.4 线粒体遗传 10.5 叶绿体遗传 10.6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植物的雄性不育 10.4 线粒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mitochondron DNA,mtDNA) 10.4.1 酵母的小菌落突变 酵母菌 大菌落 小菌落 1-2% 大菌落 小菌落 1-2% 小菌落 固体培养基上通气培养 1940年后期,Boris 等人在固体培养基上研究酵母的生长情况,发现了小菌落突变型。 正常酵母和“小菌落”酵母杂交 可见酵母菌的小菌落特性的遗传因子是存在于细胞质中进行核外遗传的。 小菌落细胞中线粒体DNA与大菌落的线粒体DNA明显不同,有时小菌落中甚至还测不出线粒体DNA 的存在。 可见酵母小菌落突变是由于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致使线粒体不能正常执行其功能,线粒体中蛋白质合成受阻,造成了呼吸代谢的缺陷。 核外性状的这种结果是典型单亲遗传的例子。在单亲遗传中所有的子代都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表型。 酵母小菌落系统在研究核外遗传中特别有用: ①小菌落突变型丰富 ②缺乏线粒体功能的酵母细胞仍能成活和生长 野生型酵母带有正常的线粒体,完整的mtDNA,所以在所有的子代中都恢复正常的线粒体的功能,因此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