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中医主治考试剖析.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 第一单元 前言 中医历史: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概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诊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在《伤寒杂病论》之后,再一次重大的突破,就是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的代表,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之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次重大的突破,这个突破是明清时代完成的,与金元四大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 温病学形成的时期是清代中期,距今约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太阳温病为什么不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它不是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而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温邪是上受。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其传变的途径,向里传变的过程,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 第二单元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三、分类: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四、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三单元 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以发热恶寒,口微渴为要点。 2、气分证:邪入气分,热炽津伤,以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要点。 3、营分证:热灼营阴,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絳为要点。 4、血分证:热盛迫血,热瘀交结,以斑疹,出血见症和舌质深絳为要点。 卫分证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病机:温热袭表,卫外失司,肺失宣降。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要点:发热,微恶风寒。不是表闭而是“表郁”。 气分证:邪气在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阶段。病机:正邪激争,热炽津伤,脏腑功能失常。特点:壮热(39度),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要点:壮热恶热,渴喜冷饮,舌苔黄。 营分证: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初期阶段。病机:热灼营阴,心神被扰。表现: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要点:身热夜甚(阳入于阴),心烦谵语,舌红绛。 血分证候:是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深重阶段。病机:热入血脉,耗血动血。表现: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舌质绛紫,脉数。要点:出血症与舌质绛紫。 三、三焦辨证 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上焦证侯: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的病变。一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属卫分证。二是热邪壅肺的里热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

文档评论(0)

338945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