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俗电影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与民俗寻根.docVIP

新民俗电影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与民俗寻根.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民俗电影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与民俗寻根.doc

新民俗电影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与民俗寻根   摘 要:1980年以来,中国第五代导演把把镜头对准民间社会和民间风俗,开创民俗电影。民俗电 影大量展现了少数民族民俗,本文以《青春祭》、《黑骏马》、《?玛的十七岁》为例,讨论电影中少数民族民俗和80年代“寻根思潮”的关系。   关键词:民俗电影 寻根 少数话语   一、新民俗电影   1980年以来,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为中国电影开创了全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风格。第五代导演纷纷把镜头对准民间社会和民间风俗,大量的民俗事象呈现在他们的电影中。陈凯歌的《黄土地》里多次出现迎亲仪式和求雨仪式,张艺谋《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展现了大量西北民间风俗,比如“巅轿”、“敬酒神”等等,大量民俗的展演不仅为中国电影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而且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   其实早在1933年到1937年之间,我国的民族学工作组已经开始将影视技术运用到田野调查中,记录少数民族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拍摄了一批记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详细、客观地记录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细节,是典型的民俗影像作品。为了和这一类民俗纪录片区分开,第五代导演开创的新的电影类型通常又被称为“新民俗电影”。   不同于客观记录少数民族风俗的纪录片,“新民俗”电影中的民俗往往经不起科学的推敲。它们在民俗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虚构。比如《红高粱》影片开头九儿出嫁时的“巅轿”风俗,张艺谋坦承“巅轿”风俗根据当地老人的说法确实存在,但具体内容没有人记得,最后根据导演的艺术创造,“巅轿”表现出了强烈的性欲色彩。“新民俗电影”同样大量表现了少数民族民俗,本文以三部展现少数民族民俗的电影《青春祭》、《黑骏马》、《?玛的十七岁》为例,试图说明这些电影的特点。   二、电影中的民俗   1、傣族筒裙――女性意识的复苏   《青春祭》于1985年由张暖忻导演,电影讲述了下乡插队的知青李纯,在遥远的傣寨、淳朴的傣家人中发生的故事。其中傣族筒裙的使用很值得注意。   傣族筒裙在电影中充满了象征意味,它首先表现了民族身份以及民族身份之间的对立。李纯换上筒裙之前被傣族少女们排斥,当她换上筒裙,象征性地暂时放弃自己的汉族身份时,她“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傣族少女,并受到大家的喜欢。但这种民族身份的转换的可能性在影片最后还是受到了质疑,李纯无法接受大爹儿子的当众求爱逃到了另一个山寨,当然她此时换下了傣族的筒裙。其次,筒裙还表现了女性意识的复苏、并以此来对抗国家意识形态。换上筒裙的李纯正如她自己说的,“像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一样,她找到了女性的自信并且遇上了初恋任佳。   2、长调――生命的歌   电影《黑骏马》于1995年由著名导演谢飞拍摄,电影根据张承志同名小说改编。《黑骏马》讲述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凄美的爱情故事。   电影《黑骏马》让观众记住了悠扬的蒙古长调。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白音宝力格在影片开头说到“(长调)这是我从小听的,在蒙古草原上世世代代流传的古歌,可是直到今天,我亲身把它重复了一遍之后,我才感到了它的灵魂。它世世代代给我的祖先和我们以深深的感受,却又有永远让你捉摸不透的灵魂”。影片中蒙古长调贯穿着白音宝力格的爱情和成长,它同样伴随着每一个蒙古人的一生,是他们生命的象征和生命哲学的听觉表达。影片中长调表现的生命不是单调的,它和充满生命力的蒙古大地与河流,以及奶奶和索米娅代表的蒙古女性形象,共同讲述着蒙古族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苦难的包容。   3、哈尼梯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   章家瑞2004年拍摄了《?玛的十七岁》,讲述了17岁哈尼族少女?玛的故事。   《?玛的十七岁》把镜头对准哈尼梯田,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美丽的梯田,但又略带感伤。哈尼梯田在影片中有三层主要的含义。首先,通过梯田展现哈尼人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信仰。其次,通过对梯田的凝视,导演完成了对自我的怀旧。电影里?玛听着音乐注视门外的梯田,通过侵入?玛的视角,导演让我们重温了记忆中的农耕时代,并自我陶醉在农耕时代的宁静和质朴中。?玛来回于两个世界:奶奶居住的村寨和混杂着强烈商业性的哈尼乡镇。怀旧性还表现在对村寨的表现上,导演很少深入村寨里个体的哈尼人,他们总是集体出现在婚礼上或者开秧门等仪式中。导演用镜头远远地注视着他们,保持着适当距离,以保证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使他们浸染在美好的传统的光晕中,就像梯田笼罩在黎明的光辉中一样;这种模糊性是怀旧的起点,它使得和嘈杂的哈尼乡镇同时存在的村寨净化了喧嚣、象征着宁静的过去。洛霞(一个将要嫁到城里的姑娘)的出现代表了导演自身的矛盾,但怀旧受到威胁时,导演选择将洛霞的故事放在幕后,以至于观众需要联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