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吸光光度法 2003年5月 教学目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 一、光的基本性质 2、单色光、复合光与光的互补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朗伯—比耳定律 关于K: K 的物理意义:单位厚度、单位浓度溶液对一定波长光的吸光度。 与溶液性质、温度和入射光波长有关。 K越大,吸收能力越强,灵敏度越高。 K与浓度单位之间的变化关系(P9) 摩尔吸光系数ε 吸光物质的特征常数;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常以εmax表示 。 在温度和介质条件一定时,ε 仅与吸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不随浓度c 和光程长度b 的改变而改变:ε=A/b c?。 ε 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能力与测定灵敏度的度量; ε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ε 105:超高灵敏 ε 6~10 ×104:灵敏 ε 104:不灵敏 2、应用朗伯—比耳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3、朗伯—比耳定律的应用 吸 收 曲 线 标准(工作)曲线 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偏离原因 标准曲线的线性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类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信号处理及显示系统 4、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定性分析的方法 标准吸收光谱谱图 Sadtler. Sdandard Spectra Ultraviolet . Heyden, London, 1978. 共收集了46000种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R. A. Friedel and M. Orchin, Ultraviolet Spectra of Aromatic Compounds, Wiley, New York, 1951. 共收集了579种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Kenzo. Hirayama, Handbook of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of Organic Compounds, New York, Plenum, 1967 M. J. Kamlet, Organic Electronic Spectra Data, Vol. 1,1946~1952, Interscience,1960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性 常用术语 几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性 醛、酮 4、芳香族化合物(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数据处理 设工作曲线方程为y a + bx x为标准溶液的浓度;y为相应的吸光度;a、b称回归系数。 可以通过计算公式直接得到a、b与γ的数值。 相关系数接近1,说明工作曲线线性好。 使用工作曲线法的要点 为保证测定准确度,标样与试样溶液的组成应保持一致,待测试液的浓度应在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内,最好在工作曲线中部。 工作曲线应定期校准,如果实验条件变动(如更换标准溶液、所用试剂重新配制、仪器经过修理、更换光源等情况),工作曲线应重新绘制。 如果实验条件不变,那么每次测量只需带一个标样,校验一下实验条件是否符合,就可直接用此工作曲线测量试样的含量。 曲线绘制不当的比例 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纯物质对照 与标准谱图对照 返回 back 返回 1)、生色团:能吸收近紫外光、可见光引起电子跃迁的基团。 如:含?键的基团(三键、双键) 2)、助色团:能使有机物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强的基团。 如:含有孤电子对的氧、氮、卤素等基团 注意:对“色”的理解 3)、紫(蓝)移和红移:因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使吸收峰波长发生移动。 红移:波长变长 蓝(紫)移:波长变短 1、饱和烃类及其衍生物 烷烃( ? - ?*,在远紫外区产生吸收,一般作溶剂) 卤代烷烃( n-?*,因助色团的作用,吸收光谱红移,在远紫外和近紫外区产生吸收) 2、不饱和烯烃及共轭烯烃 简单烯烃(远紫外区) 共轭烯烃(含多生色团,近紫外区及可见区产生吸收,且强度强,有实际意义) 304 环己烷 1,3,5,7-辛四烯 N 4 42700 268 异辛烷 1,3,5-己三烯 N 3 20900 217 己 烷 1,3-丁二烯 N 2 10000 162 气 体 己烯 N 1 ?max [L/mol?cm] ?max/nm 溶剂 化合物 共轭多烯烃的吸收 3、羰基化合物( ?-?*, n-?*) 羧酸类及其衍生物(210nm) 苯(三个特征吸收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