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人类的起源 这一传说记载在《风俗通义》中:“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gēng粗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智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近代以来,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们终于明白,人类是由一种古猿演变而成的。人类从古猿分化出来,大约经历了一千万年的时间。 (一)条件 1、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南稻北粟 三皇 五帝 神话是早期先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的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有限,于是就借助想象去解释自然现象;而传说则是在文字没有形成的条件下,人们口耳相传的过去的历史,经过后人自在就成了现在的古史传说。所以,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含着一些有效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今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虔诚的心来完成心愿:祭拜我们共同的祖先黄帝,来认祖归宗。要结束50年的隔绝、对抗,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根本,只要我们不忘本,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祭拜黄帝陵之后了解到,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是有印证的,我们不用借鉴DNA。在台湾,不管是客家人还是外省人,我们的文化血缘是同根同脉同族同源。只有不忘根本,才能真正重振华夏雄风,两岸人相亲相爱,这是今天我们亲民党以虔诚的心找到根本的原因。只有不忘本,了解根,才能重启和解,造福子孙。” 想一想:历史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累月经年,积无数人之力,经过漫长岁月的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时之功劳。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再见 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 姜寨遗址布局有什么特点? 紧密的、内向的、较封闭的氏族聚居布局 这样紧密、内向的聚居布局,其居民应该是怎样的?维系这些居民的纽带是什么? 居民应该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以血缘为纽带。 推测一下,这些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 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 农村聚落生活的特点 内向的氏族聚居布局; 血缘为纽带,是向心力很强的生产单位。 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 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还处在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神话传说 (二)考古发掘 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黄帝等 探究: 从教材提到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历史的影子。 有巢氏 燧人氏 神农氏 伏羲氏 炎帝与黄帝 黄帝像 黄帝陵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 ■炎帝与黄帝 黄帝泉 (黄帝泉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古称之为阪泉,即为黄帝族饮水之处。 ) ■炎帝与黄帝 炎帝(神农氏)像 炎帝陵 (座落在陕西省宝鸡市南郊七公里处的常羊山顶?) ■炎帝与黄帝 ?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④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二)考古发掘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苏秉琦 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苏秉琦 著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4版四川生物高考专题二轮专题八第2讲酶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资料.ppt
- 2014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总复习(第1轮)配套必修3第5讲免疫调节[来源:学优高考网1552896]资料.ppt
- 2014版浙江生物高考专题二轮专题八第2讲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浅尝现代生物技术资料.ppt
- 1、寻找规则教案.ppt
- 2014版浙江生物高考专题二轮专题三第2讲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资料.ppt
- 1、鸦片战争教案.ppt
- 2014版浙江生物高考专题二轮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结构资料.ppt
- 1、找春天教案.ppt
- 1、整合PHAROS调研结果0524教案.ppt
- 2014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十年的变化资料.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