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明英宗驾前护卫将军樊忠
大明英宗驾前护卫将军樊忠 樊文稷
樊忠,霸州城关镇人,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的驾前护卫将军,生年不祥,1449年8月15日在抵御蒙古瓦剌部的战争中英勇牺牲于河北怀来县木土堡。在霸州纂修的历部史志中,均被列为忠烈条目的第一名。
樊忠是霸州樊氏的第二代,其父樊明臣原名光华,江西人,生于1364年,洪武13年17岁时考中武生员,即武秀才,后从军。明永乐4年护卫明成祖由南京到北京,因护驾有功,赐名“明臣”。永乐8年,随明成祖北征蒙古立有战功,战后派往天津镇守,任镇抚将军。1427年卒于任上,葬于霸州策城村南,其家人即搬来天津近郊的霸州居住,因此,樊明臣就是霸州樊氏的始祖。
明朝初年,户籍制度是很特殊的。为适应频繁战争的需要,模仿元朝制度,把百姓分为“军户”和“民户”。军户的男丁,世代都要从军。因樊明臣是镇抚将军,其后代也要世袭武职。到樊忠时,一是祖荫、二是自己历练,受到皇帝赏识,提升为殿前护卫将军,统领保卫皇帝的羽林卫队,是一员手持百斤双锤的忠勇猛将。
1449年7月,明英宗正统14年,蒙古瓦剌部分四路向大同,张家口袭来。明英宗9岁登基,当时才22岁,自小在皇宫长大,外面的事知之甚少。他做皇太子是,身边有个大他几岁的伴读太监叫王振,朝廷的军国大事,民情事故都是通过王振了解。英宗当皇帝后就提升王振做司礼监总管,对王振极端信任。王振倚持皇帝的宠信,压制正直朝臣,专横跋扈,阻绝了皇帝听到正确意见的渠道。王振是大同府蔚县的家,就鼓动英宗说:我大明成祖皇帝几次北征,把蒙古打得落花流水。现在的瓦剌不过是蒙古残余,皇帝您是真龙天子,年青英武,正式建功立业之时,应即御驾亲征,像成祖皇帝一样,建立开疆扩土,扫平六合的丰功伟业。以真命天子去打那些草莽游鳖还不如砍瓜切菜一般吗?其实王振也不知蒙古瓦剌的实力,只是想让皇帝到自己的家乡大同巡游一次,突显自己权高势大的风光。皇帝在皇宫憋了十几年,早想到外面巡游散心,他不听众大臣劝阻,下诏御驾亲征,并命令二日后出发。可以说这次仓促进行的御驾亲征都是王振这个大奸宦一意孤行造成的。
明朝的太监惑主弄权是最有名的,到明熹宗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竟称“九千岁”,比皇帝的“万岁”只差一点点。按制度,太监最高不过四、五品官,可在明朝,一、二品大员,甚至首辅,也要看大太监的眼色行事。明神宗万历皇帝时代的名臣贤相张居正上台,还是靠着秉笔太监冯保帮忙,因此霸州的名臣王遴一直看不起张居正,在张居正执政时王遴一直“靠边站”。为什么明朝的太监有如此大的权力?这是和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有关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对太监的辖制最严格,又下诏书又刻石碑,明令太监不许参议朝政,太监参与朝政将被处死,甚至明令太监不许读书识字,读书识字也将被处死。到了他孙子建文帝当皇帝,沿袭他祖父的规定,对太监管的特别严厉,常有太监因违规被仗毙者。以致太监们因管生怨、因怨生叛,到明成祖进攻建文帝时,太监们因愤恨建文帝,偷偷向明成祖提供了许多建文朝廷的情报,对明成祖打败建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自此,太监就成了明成祖可依靠的力量而深受信任。从永乐朝开始,太监在朝廷的权力越来越大,完全废除了明太祖的规定。
明英宗自小和太监在一起,特别依赖这些人。司礼太监王振,相当于皇帝办公厅主任。但他实际的权力,比宰相还大,也可以说比皇帝还大,因为皇帝不过是他操纵的一个木偶。他三鼓动两撺掇,明英宗就“御驾亲征”了。在明英宗和王振看来,御驾亲征不过如同一次远郊狩猎一般,大军一到,那瓦剌摄于大明天子的声威,肯定会闻风远遁了。因此,这次亲征带了各部的尚书、侍郎、监察御史、王、公、侯、伯还有后宫受宠的嫔妃,不等各地勤王兵到,就带领京营及就近凑起的部队出发了。樊忠做为殿前护卫将军,自然带领着皇帝的亲军卫队,随护在皇帝周围。
明朝皇帝的亲征大军出了居庸关,过了八达岭向宣化开去。不久,前锋来报:前锋进击得胜,打败了一股瓦剌骑兵。皇帝和王振喜形于色,命令继续向大同方向攻击前进。皇帝的车驾过了张家口,又接到前锋捷报,又打退了一股蒙古瓦剌骑兵。皇帝大喜,百官亦弹冠相庆。王振下令,加速追击。不料喜极生悲,祸事从此而来了。原来明军前锋打退的两股骑兵,不过是瓦剌的“游骑”偏师或“斥候”类的侦察部队,瓦剌主力大军正如卷地狂风一般向皇帝大营扑来。这时由于王振鼓动皇帝仓促出兵,军粮补给发生了很大困难,很多士兵吃不饱饭,士气非常低落,已无力作战。八月初一,皇帝得到瓦剌有二十万大军扑来的情报,吓得魂不附体,王振慌忙下令向北京撤退。樊忠奉命断后,即带领部分部队,在御营大队的后面阻击敌军,掩护皇帝和百官大队撤退。
皇帝不会骑马,只能坐车,又怕颠簸,到八月十三日,才撤到离北京二百多里的怀来县土木堡。十三天来,樊忠带领两千多骑兵断后,每天都要抵挡瓦剌骑兵的冲击,奋力保护皇帝车驾。土木堡建有土城,皇帝进了城就累得不能动了。王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