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医执业医师_中医儿科复习(下)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胆怯 硬肿 胎黄 概念 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临床不论胎龄长短,以低出生体重儿多见 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是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 西医病名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 别名 胎弱 胎寒、五硬 胎黄、胎疸 病因 多种原因所致的先天禀赋不足,小儿五脏皆虚。 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内因) 感受外邪,气血运行失常(外因) 胎禀湿蕴(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瘀。 病位 脾、肾 脾肾 肝胆、脾胃 病机 化源未充,涵养不足,脾肾两虚 阳气虚衰、寒凝血涩 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辨证论治 证型 肾精薄弱 脾肾两虚 阳气虚衰 寒凝血涩 湿热郁蒸 寒湿阻滞 瘀积发黄 症候 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 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 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 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 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清热利湿 温中化湿 化瘀消积 方药 补肾地黄丸加减 保元汤加减 参附汤加味 当归四逆汤加减 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理中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加减    鹅口疮  口疮  概述  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观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别名  雪口  口糜、燕口疮  辨证论治  证型  心脾积热  虚火上浮  风热乘脾  心火上炎  虚火上浮  症候  口腔满布白屑,周围焮红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目糜烂,周围嫩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指纹紫,脉浮数。  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脉细数  口腔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脉细数。  治法  清心泻脾  滋阴降火  疏风散伙,清热解毒  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  清热泻脾散加减  知柏地黄丸加减  银翘散加减  泻心导赤散加减  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方解  常用黄连、栀子清心泻热;黄芩、石膏散脾经郁热;生地清热凉血;竹叶、灯心清热降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常用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熟地、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健脾养阴;丹皮、泽泻泻肝肾之虚火              泄泻 概述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可转为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病因  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  病位  脾胃  病机  伤阴、伤阳病机:泻下过度,伤阴耗气,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  辨证论治  证型  湿热泻 风寒泻 伤食泻 脾虚泻 脾肾阳虚泻 气阴两伤 阴竭阳脱 症候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

文档评论(0)

w3388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