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如何打造一场《穹顶之下》式的成功营销.docVIP

实战如何打造一场《穹顶之下》式的成功营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战如何打造一场《穹顶之下》式的成功营销

  一条旧牛仔裤,一件白衬衫,语调沉静专业,叙述逻辑缜密强大,柴静就这样作为一名母亲,一名拥有话语权的名记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金钱为自己的女儿,为未来的中国,交上了一份名为《穹顶之上》之上的雾霾调查作品。 但看到柴静的视频在朋友圈疯转,不免让很多外宾产生一丝疑问:难道,诺大的中国,直到今天才知道雾霾是什么吗? 不可否认,《穹顶之下》本身以系统性的思路、广泛的调查、生动的多元化视听语言,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但回想起来,别说潘石屹、骆家辉等众多大佬为普及此知识做的努力,单说和柴静合作的南方周末记者汪韬,其实在环保圈内早已赫赫有名;而南方周末,也早在2009年10月就推出了绿版;新京报等主流媒体也一直在不遗余力报道相关进程。 但之所以让《穹顶之下》成为《穹顶之下》,而不是成为众多被淹没的xx调查、xx报告,正是因为其抓到了新媒体传播学的几个要点:1.周末发布2.情感煽动3.柴静式的新闻符号。 1、发布时间:集体回京的第一个周末 细数去年横空出世的诸多营销事件,比如说余佳文、少年不可欺、1%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周末发声,并形成飓风般的传播效力。 周末效应,除了最显而易见的新闻真空外,在中国,它还有其特殊优势:对手的懈怠和懒惰。在少年不可欺事件中,选择在周末发布,最大的好处就是成功利用了优酷这种大企业的混乱与权责不清,并最终导致优酷出了篇堪称最糟危机公关的声明。 回到《穹顶之下》,以娱乐资本论了解到的情况,虽有人民网背书,但其热议程度明显超过了相关部门的预计白岩松、崔永元等国之大师们分享的鸡汤语录和慷慨陈词。 毫无疑问,柴静也是这样一个新闻符号,但和已经成为国脸的白岩松、陷入和方舟子循环撕逼的崔永元不同,柴静作为一个女记者,一直以来以一种更为人本的、代入感强的新闻符号存在。 其实,柴静遭遇诟病的也正是这种个人的、感性化的叙事风格,支持者认为是新闻的人性化表达,反对者则高举理性客观大旗反对这种柴氏鸡汤。 但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几乎抛弃了《看见》那种纯粹依靠对话、画外音制造人物情绪、营造故事线的过时形式,而是采用一种互联网最爱的、类似于TED的演讲形式来述说故事。而且,柴静还颇为罕见的多番采访科学家,并采用了极其严谨的数据引用格式,让以往爱挑她刺的人也无话可说。 同时,柴静也没有放弃主持人的那种个性魅力,并成功代入自身的故事,成为整片叙事的主线,让科学素养比较浅层的观众也能理解无碍。 3、情感核心:一个母亲的悲怆反击 《穹顶之下》是个什么故事?简单的说,是一个本满怀生女期待的母亲,却遭遇女儿肿瘤,之后不得不走上探寻之路,在这个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反思过去,最终用一个蜗牛的故事畅想未来的有着完整起承转合的故事。 在这个里面,她是有敌人的,大型国企、垄断行业、相关部门、冷漠的制度,都是她草灰蛇线的暗指,这种尺度的把握,也是拜长期央视的新闻训练而得。 那回想一下,一个弱者反抗强者,愤怒、警醒、面对、自我激励、团结一心,这些元素,不恰好都和去年的少年不可欺、1%的生活非常相似吗? 而柴静相比那些创业者,虽然没有90后的标签,但一个母亲,一个女儿身患肿瘤无法外出游玩的母亲,不是更能引发共鸣的符号吗? 再说回柴静这个新闻符号,虽然她一直以悲天悯人著称,但调查记者这个天然的英雄形象符号,以及她文笔中多多少少的价值观高级感,其实柴静在社会底层中并不讨好。但在《穹顶之下》中,她母亲的定位,以及为女报仇的这一设定,很容易就将社会责任这种大词转化成了普通人更能接受的共鸣情感。 说到这里,娱乐资本论好奇的再问一句,那就是在柴静最为爱国人士所诟病的女儿美国籍的问题上:说真的,看完《穹顶之下》后,诸位爱国人士,难道真的没有一丝也想把自己的儿女送到美国去的想法吗? 附: 转柴静前同事核实的数据:穹顶之下今天10点推出,截止20点13分统计:优酷401万,9088条评论。腾讯2620万,32760条评论。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6条评论。爱奇艺1万,15条评论。土豆31万,1956条评论。凤凰19万,15条评论。 以下摘录自人民网《柴静离职后首度亮相自费百万元拍雾霾纪录片》 简介: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说,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人民网记者:你告别央视之后,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 柴静: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