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育教学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1.经济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1.历史归纳法。 2、计量分析 3.抽象演绎法 4.系统分析法 5.区域与比较经济史研究 6、社会学方法。 2.气候变化(P9) 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夏商及以前时期,黄河流域有象、犀牛、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平均比现在高2°C。 2.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100——公元8世纪,西周时期,“江、汉俱冻”,现在江汉不冻。“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气候寒冷,热带动物退出中原。 3.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5世纪,春秋时期。 4.第二个寒冷期:战国、汉初。 5.第三个温暖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 6.第三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至盛唐。 7. 第四个温暖期:宋元时期。 8. 第四个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 总趋势逐步变冷。农牧业靠天吃饭,气候对经济影响大。 3 、气候变迁的影响 随着气候的变化,天然植被地区逐渐缩减,栽培植物替代了天然植被。最早是黄河流域,魏晋以后延展至长江流域,唐宋以后扩大到珠江、闽江流域。明清时期扩大到东南沿角岛屿、西南山地丘陵、东北、内蒙、新疆等地。 3.生态环境的变迁(p11) 1 、自然环境的变化 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 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 2 、生态环境的破坏 (1) 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4. 黄河流域经历的三次破坏:(p11) 第一次,秦汉时期实行“实关中”政策; 第二次,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行戍边政策; 第三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如明初的“开中法”,清朝解除不准耕垦的禁令等 (2)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 态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从放、北方迁往南方,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人口中心,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 5.我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p16) 阶段一,从夏商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最多时达到2000万人) 阶段二,汉初到盛唐时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二个台阶, 到天宝年间人口达到8000万(两汉“与民休息” 政 策) 阶段三,两宋时期我国人口超过了1亿,比汉代多出了一倍,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台。 阶段四,清代人口在100年间从1亿猛增到4亿,使我国人口迅速跃上了第四个台阶。 6.古代社会人口的分布与流动(p18) 农民的保守性:农民=人和地的结合,固守乡土,安土重迁,安居乐业。不愿背井离乡。 政府有严密的户籍、保甲制度,束缚在土地上。 人口流动为非常时期:战乱与灾荒。 (一)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的总趋势(突变式流动) 1 由西北向东南流动(1)政治中心的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 2 古代人口迁移的两阶段:秦至两宋: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元明清:长江流域自东而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二)两次突变式流动的原因 根本原因:导致人口迁移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超过了经济承载力,从而造 成人口过剩。 具体原因:第一次,王莽篡权到东汉建立的十几年间的动乱导致了第一次人口突变迁移; 第二次,安史之乱照成此次人口大迁移迁移 (三)古代社会人口流动与分布情况 1 人口分布情况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2 经济中心的转移 关中经济区 江南经济区 7.“耜耕农业”的发展阶段 ●大约在8000年前。 ●标志:①石制农耕工具;② “刀耕火种” 和“抛荒制”为主的耕作方式 。 ③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农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名词解释刀耕火种: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刀耕,其意为用木具,石刀或者类似金属(青铜)类的器具来翻耕土地,让土地变松,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一如当今爬犁和锄头等器具的作用。火种,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少有可以直接开垦种粮的土地,大多是森林,要耕种的话就要把森林砍伐了变成平地。但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砍伐完整座森林不晓得要好久,所以采取用火烧的方式,并且火烧之后森木的灰烬富含钾等元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养,更利于耕作 农学著作:《吕氏春秋·任地》《氾胜之书 》、《齐民要术 》 8.新作物在明清时期的传入 新大陆发现后,高产耐旱新作物在明清时期辗转传入。 ⒈玉米(苞谷):16世纪传入中国,耐旱,适应性强,产量比大麦、高粱高5~15%。 ⒉红薯(甘薯):16世纪传入,适应沙土地栽种,产量比其他旱地作物高二倍。 3.马铃薯(土豆):17世纪传入。 三种为高产山地作物,对“人口爆炸”提供了食物来源。 4.烟草、花生:16世纪传入,

文档评论(0)

taotao0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