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饮食与养生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五章 饮食与养生 一、饮食养生概述 《黄帝内经》的平衡膳食理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新解: “五谷” 泛指各种主食食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 “五畜”指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不足 “五果”和“五菜”指各类水果、菜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一、饮食养生概述 传统医学认为,人兼天地二气和五行物质而生,所以有精神和肉体。五行是水、木、金、火、土。相互之间 相生相克,构成万物。 一、饮食养生概述 水、 火、 木、 土、 金 五脏为 肾、 心、 肝、 脾、 肺 五腑为 膀胱、小肠、胆、三焦、大肠 (胃为腑中的海总纳食物) 脏与腑对应时脏为阴,腑为阳;味与气对应时,味为阴,气为阳。 五味为咸、苦、酸、甘、辛 五气为腐、焦、臊、香、腥,是对应的五味所生之气。 一、饮食养生概述 味中的辛、甘、淡之气具有上扬性质,属于阳;咸、苦、酸性质重浊,属于阴。 食物以“五味”形式表现,如大豆、粟、猪肉属味咸;麦、杏、羊肉属味苦;麻、李、狗肉属味酸;稻、枣、牛肉属味甘;黍shu、桃、鸡肉味辛。这里的“味”不是指自然味,而是指食物的“药性”。 五味中咸有软化作用;苦有干燥、泻、坚化作用;酸有收敛作用;甘有缓和作用;辛有润泽、疏散作用。 一、饮食养生概述 五脏中,肾主骨髓,影响肝(肾水生肝木);肝主筋,直接影响心(肝木生心火);心主血脉,直接影响脾(心火生脾土);脾主肌肉,直接影响肺(脾土生肺金);肺主皮毛,直接影响肾(肺金生肾水)。 五脏是转化存放食物重浊之气的器官,六腑(包括胃)是传化轻清之气的器官。脉路是传送运输的通道。食物所转化的属阴的“营”气由脉来传送,使血脉运行、滋养脏腑、组织;食物转化的属阳的“卫”气运行于脉外,温养、护卫肌肉、肌表和主管毛孔开合等。 一、饮食养生概述 五味滋养人体的过程是“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总的原则是,食物(水谷)通过胃,生成的气和精微物质(精),在人体脏、腑和筋脉、经脉传输以及其他组织的协同下,通过摄入、转化、运行、吸收等过程,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使人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一、饮食养生概述 其具体过程是: 饭菜中的精微从胃进入肝脏,生成的“气”浸淫于筋络之中。另一部重浊的谷气进入心脏,生成的精微进入血脉,脉气通过经络归到肺脏,肺把所有的脉气会合以后,将其精微输送到皮毛肌肉组织中,皮毛血脉中的精微之气又贯注于六腑之中;六腑中的精微,还是要进入心、肝、脾、肾四脏,“气”最后归于具有权衡作用的肺脏,外部表现在“气口”的脉象上,根据脉象可判断人的生与死。而水液之类的食物进入胃后,精气向上输送至脾,生成的“脾气”精微上至肺,肺气调通水道,下行至膀胱。水的精微散布于全身,与五脏经脉协同运行,符合四季、阴阳、五行变化的正常规律。 一、饮食养生概述 人体生病,就是上述平衡关系被打破的结果。造成生病的原因很多,如喜怒悲忧恐过度、寒暑燥湿风侵入、饮食不节等。“阴胜阳则阳病,阳胜阴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所以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 一、饮食养生概述 治病的各种方法,不外是达到让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目的。除用药、针炙、调节情绪、调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等外,饮食的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食疗的大原则是,根据人体内部阴阳、五行不调的具体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对症进食。虚症者补之,实症者泻之;寒症者温之,热症者凉之;病在表者使之散,病在里者使之出。 一、饮食养生概述 何谓养生 养——保养,调养,补养,培养,护养 生——生命,生长 简而言之,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其最高境界是未病先防,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 一、饮食养生概述 概念 中医饮食养生学是指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益寿延年的的一门学科(养生方法) 。 饮食养生:“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 饮食治疗:“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 饮食节制:“食节”、“食用”,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 饮食宜忌:“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