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doc

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 摘要:黄梅戏是中华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和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独特魅力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海外传播不断发展,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仍存在传播主体单薄、传播媒介单一、传播方式单调等困难和挑战。加强黄梅戏海外传播,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海外受众,加强传播研究、提升传播效果。 关键词:黄梅戏;海外传播;特征;挑战;方向 中图分类号:I23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145-006 黄梅戏是一个艺术宝藏,它已发展成为在中国流行区域最广、观众年龄及文化层次涵盖面最大、对其他艺术门类兼容性最强的戏曲类型。[1]加强黄梅戏的海外传播,既是这一文化形态持久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对于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促进黄梅戏艺术传承创新,提升黄梅戏自身发展力;对于联络海外华人情谊,激发海外华人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和中华文化凝聚力;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外传播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从赴朝鲜演出到在美国高校巡演,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为其进一步推进海外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梅开一度阶段。这是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起步阶段。1953年,黄梅戏走出国门,赴朝鲜演出。1959年底,电影《天仙配》正式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是黄梅戏梅开一度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一经推出就被推荐参加第九届国际电影节,并在埃及和芬兰中国电影周上映,成功跨入国际影坛。这部电影在香港地区的公映也斩获成功,出现了连续上映35天280场的空前盛况,甚至打破了以往在香港放映过的欧美影片的票房纪录。黄梅戏电影诞生之初的约十年时间里,大陆拍摄了近20部黄梅戏电影。香港地区的影片公司当时拍摄的黄梅戏电影被称作黄梅调电影,是此时大陆黄梅戏电影产量的近3倍。 (二)梅开二度阶段。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在这个阶段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它始于改革开放。安徽黄梅戏数度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受到观众的赞扬和鼓励,促进了黄梅戏事业的繁荣。一是在港澳地区演出获得成功。1981年冬,安徽黄梅戏剧团第一次抵达香港,在新光大戏院上演了《天仙配》、《女驸马》和《罗帕记》三出、共计8场的经典剧目,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演出期间,不仅电台播放黄梅戏,就连许多商店也通过播放黄梅调来招揽顾客,甚至有两位日本东方艺术研究专家专程赴港观看了全部的8场表演。此次黄梅戏在香港的首度演出是香港黄梅戏兴起以来的又一次热潮。1987年,以电视片形式出现的黄梅戏舞台艺术片《七仙女与董永》、《天之娇女》和《血冤》陆续对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发行,对扩大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1993年秋末冬初,马兰、黄新德领衔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港澳地区演出《红楼梦》。三场演出之后,不论是观众、演出的主办单位,还是港澳媒体,无不对此次黄梅戏演出赞赏有加。黄梅戏在海外的影响力继续扩大,同时还增加了马兰等黄梅戏艺术家的知名度。二是引起众多海外学者关注。黄梅戏在海外扬名,不仅让受众得到了艺术享受,同时也吸引了海外汉学研究者的目光。1988年,汉学家罗志豪、国际传统音乐协会德意志分会主席柏兰德尔博士、巴姆贝尔克大学女教授音乐科学家布吕克博士、北爱尔兰女王大学音乐与汉学教授沃尔皮特博士、汉学家吉尔特女士,亲临我国,考察了安徽黄梅戏学校的戏曲教学,参观了黄梅戏剧院,观看了黄梅剧团演出,并与戏曲理论家、导演、剧作家、黄梅戏作曲家、表演艺术家、民族乐器演奏家等作了专题学术交流。 (三)梅开三度阶段。这是黄梅戏海外传播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发展的阶段。与黄梅戏在梅开一度和梅开二度阶段风靡大陆、轰动港澳所不同的是,进入世纪之交,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虽然黄梅戏的新剧也在不断创作诞生,但在黄梅戏新剧中经典剧目缺乏,同时受演出市场和其他表演艺术样式的冲击,黄梅戏的显性观众群体有萎缩趋势,但还是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隐性观众群存在。[2]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唱响黄梅戏”的号召下,黄梅戏人努力探寻创新黄梅戏海外传播之路。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扩大海外传播。2005年,经典剧目《天仙配》被拍摄成VCD对海内外公开发行。这是传统戏曲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新探索。之后,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和安徽演艺集团为推动当代黄梅戏的对外传播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在台湾地区销售了第一批富有安徽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光盘。除此,安徽演艺集团还与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合作,内容包括共同策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