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女儿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的文化寻源 现存的并且正处于新一轮发展期的“恩施土家族女儿会”,原生地是恩施市红土乡的石灰窑,晚些时候,板桥镇的大山顶响板溪“女儿会”也应运而生。 据《黄氏日用杂志》 手抄本 记载,石灰窑原名“十个棚”,因十姓人家挽草为界、搭棚垦荒而得名。按这个手抄本的说法,这个时期也应该就是《女儿会》产生的年代。 “十个棚”有人垦荒的历史起于何时? 65岁的谢华国 乡干部 说“我们谢家从逃水灾来石灰窑开荒起到我这一辈人已经有了11代人……”,84岁的蒋品三 石灰窑傩戏传人 说“蒋家从湖南澧州到石灰窑开荒过日子已经有了13代人了”,……以此推算,大约有220—260年。 这个时期的石灰窑的经济社会是什么状况呢?翻开恩施地方志,就知道公元1735年以前,这里处于三省四县之交,是恩施人烟极为稀少、社会极为落后的最边远最蛮荒的地方。而改土归流以后,“流官所至,一派汉官威仪” 但“去城数里,则在不华不夷之列” 。当时清政府并且下诏,凡是能开垦的荒地,由土民自报自垦,并且减负免税,“凡是规定开垦的土地逾期不开垦者,即按无主荒地处理,招民来开垦。土民开垦的土地,只需缴纳一定数额的秋粮即可据为己有,永为世业”。所以这时的土民,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自己的土地。直接记载《女儿会》的《黄氏日用杂志》说的“十个棚”,就是这种“招民垦田”的真实记载。 因此,从改土归流起,刨去一辈人 20年 的原始垦伐期,“七月十二赶场”的“女儿会”应该有250年左右的历史。 这里的改土归流前的婚姻状况,和《兄妹成婚》、《鹰公公和佘婆婆》的古代民间故事依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以自由婚配为主,比如原始婚姻状况的成分仍然很多,基本上还是民族内婚制,由兄妹成婚演变成姑舅表婚、兄纳弟妾、弟配兄嫂比比皆是,“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俗称“还骨种” 《恩施州志》 。“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其居所则“半室高搭木床,翁姑子媳联为一榻……男女不分,挨肩擦背”。悔婚、离婚、退婚合理存在,若妇女毁约,父兄仍“收留经年累月,纵其所为” 《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女性反而是有一定自主权的。 清雍正13年以后,与改土归流相适应的文化教育思想也贯彻到原土司制度的地区,封建婚姻制度,也随流官的到来而渐次融入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开始侵漫民间,地方志记载当时“如有议婚者,请聘媒妁,……然后行聘”。而且批判“旧日民间子女,……男女混杂,廉耻罔顾,……今已归流,父兄在家亟宜振作,凡一切不经之言,对女无轻出诸口……母令与男同坐,以礼约其身”。“至于选婿,祖父母、父母主持之,不必问女子之愿否”。“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 。 很显然,恩施土家族的婚姻状况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改土归流前后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农业经济的相对发展,社会文明的逐步萌发,并不绝对同步地带给了妇女的必然解放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从“男女混杂”、“伸手取”、“隔河叫”的相对自由婚配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广大妇女的约束毫无疑问的是加强了。81岁的谢银桂说,“我们做姑娘的时候,如果在板壁缝里偷看一下路上过路男人,大人都要打的,屋里整酒不能出来添饭,不能给生人端茶送水”。82岁的张桂芝 蒋品三老伴 说,“我一岁就抱养给他家,在屋外面梳头大人们都是不许的”…… ? 在这种完备的封建礼教中,女性的婚姻也就毫无自由可言。 因此,这就为“女儿会”的产生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女儿会”是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自由婚配的回潮,是女性回归人性本原的心理要求,是追求婚姻自由的呐喊,是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抗争,是男权社会的异化。 而“十个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经济交流,有了货物贸易,有了石灰窑“乡场”,这个看起来只是男女交往的一个固定场所,实际上也说明“女儿会”又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产物,简而言之,有“乡场”则有“会”,无“乡场”则无“会”。 这个“乡场”,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女儿“七月十二赶场”非常重要的产生条件,“十个棚”时期薛乡士喝醉了酒对女儿们说的“明天你们上街去玩一天吧”,是以能“赶场”为重要条件的,周围其他人家女儿也随之而去,这就构成了《女儿会》上女儿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光阴荏苒,日经月累,每年七月十二,娘家都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玩几天,所谓“年小月半大”,玩的首选地一定是石灰窑这个“场”,因为周围几十里没有人口集中能热闹的地方 石灰窑男女老少至今都还异口同声的这样讲 ;65岁的周兴谱 退休教师 说,“原来两情相好的男女青年,后来终究没有成为一家,趁每年七月十二在石灰窑相会,也可能事后还有来往,那也是有的……”;蒋品三则说得很直,“七月十二,皮袢客们就去相会……”。这都说明了,“七月十二赶场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