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芯片 DNA芯片 蛋白质芯片 微流控芯片 纳米阵列 纳米医学 纳米颗粒与药物传递 纳米颗粒与基因治疗、癌症治疗 纳米医用材料 人机通讯 纳米机械人 分子手术的应用 DNA测序的新策略 单分子诊断 单分子生化反应 从技术上来说,蛋白质纳米芯片比其微米芯片有更大的优势。首先,它的检测灵敏 度有望得到提高。在许多情况下,检测微量蛋白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还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像PCR技术扩增DNA一样能使蛋白质的数量成百上万倍地增加。科学家们相信:用蛋白质纳米阵列,只要少量的样品甚至单个细胞就有可能检测到癌变的指标,实现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其次,蛋白质纳米阵列的检测方法是一种无需标记的蛋白质阵列检测系统。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可以直接检测反应前后蛋白质点的高度变化,避免了因荧光标记或放射性标记或其他标记对整个检测过程如检测时间、检测成本以及检测准确度等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上,它将比蛋白质微米阵列具有更大的潜在优势。 如何制造蛋白质纳米阵列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西北大学Mirkin实验室和瑞土的IBM实验室在蛋白质纳米阵列的制备方面占据了领先的地位,2002年的 Science杂志和2003年的J.Phys.Chem.B分别介绍了他们制造蛋白质纳米阵列的研究工作美国西北大学Mirkin实验室采用了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操纵技术,称为蘸笔纳米刻蚀技术(Dip-penNanolithography)(图7.14)。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针尖可以将“蘸”在针尖上的蛋白质转移到阵列基片上,形成了蛋白质的纳米阵列,如图7.15所示,其蛋白质点的大小在几百纳米水平。瑞士的IBM实验室采用多种刻蚀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造出了更小的蛋白质纳米阵列,其蛋白质点的大小只有40纳米左右。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操纵的方法制造的蛋白质纳米阵列也已经达到了40纳米以下,见图7.16。而通常单个蛋白质的大小多在几个纳米到十几个纳米之间。这样,他们有望实现由单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纳米阵列,用于单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 在图7.17中,当有相应的反应物结合在原始的蛋白质点上(C)时,蛋白质点的高度 将产生变化(D),约有1倍的变化,从而被原子力显微镜探测到。 值得一提的是与蛋白质微米阵列一样,蛋白质纳米阵列也是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芯片。所以它在生命科学如:蛋白质组学、药物筛选、免疫诊断、细胞学等的研究中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纳米技术中,除了纳米材料以外,最先的一些应用可能将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医学概况: 接近成熟的技术 用无机物制成的纳米结构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疾病诊断甚至疾病治疗。 当某些纳米级粒子被用作标记物时,检测选定的物质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活性的生物 学试验可以变得更快、更灵敏、更灵活。 纳米粒子可用来向所需之处输送药物,从而避免时常由烈性药物引起的有害副作用。 人造纳米级部件或许有朝一日可用来帮助修复皮肤、软骨和骨骼等组织,甚至有可能帮助患者再生器官。 发展之中的技术 纳米生物传感器将在环境监测和人体体内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量子点纳米编码对体内生物分子的监测和蛋白组学研究促进巨大。 纳米颗粒与药物传递 这里的纳米颗粒是指纳米级的载体(1~100nm),用于输送药物,这些载体可以是 聚合物纳米球、脂质体、微乳剂(胶乳球)以及胶囊等等。载体本身大多不含实质性的 药效,只是一个药物传递工具,但通过精心设计,除了选择合适的纳米粒径大小外,还可在其表面层和中心结合除药物外的其他物质(磁性体、热敏物质、免疫导向分子等),使其具有靶向性,将药物输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上,并可控制其缓释能力、通透性、对敏感器官的毒副作用等等,具有非纳米药物无可比拟的优点。另外,有时纳米颗粒本身所具有的磁性和高频电场下发热的特性也是一种特殊的物理治疗手段,例如通过加热杀死癌细胞。 国内对纳米粒子材料及制备、纳米磁流体、纳米抗菌颗粒、纳米超细粉末等成果都 有报道;在实际应用方面,如环孢素的纳米胶囊、纳米顺磁脂质体、重组蛋白的纳米胶囊、纳米碳酸钙抗癌药,以及多种传统中药材的纳米粉末等等,也有—定进展,但在纳米药物传输系统方面基于新药开发目的的研究薄弱,但这点却是开发纳米药物最关键性的工作。这绝不是药物制剂在纳米尺度的简单延伸,也不是纳米颗粒在药物传输和治疗方面的简单应用。它需要纳米生物学、纳米医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强大支持;需要纳米生物医药检测技术的保障,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合作。 目前,对于纳米颗粒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已经形成热点。一些基于纳米颗粒的药物 产品在市场上已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美国以及欧洲都已上市的脂质体两性霉素(约80nm,美国GILEAD公司)和隐形脂质体阿霉素(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