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致病“维生素”
揭秘致病“维生素”
一篇值得认真一看的文章
2013年7月30日的《文汇报》,发表了署名陈一编译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就很醒目:揭秘致病“维生素”。文章开篇就诘问:是谁告诉我们吃维生素有益健康?
此文非常值得广大肿瘤朋友一读!因为文章综合各方面资料,告诉大家一个真相:严格地说,维生素对癌症患者无益!这也是笔者多年来发现并一直宣称的事实!由于几乎有门诊,就会有患者问及维生素,且多数患者宁可信其有效,也不想放弃一根“稻草”,因此,临床几乎70%的患者在服用,且经常见到维生素(尤其是)中毒者,故转发此文,以飨读者。
全文如下:
是谁告诉我们吃维生素有益健康?
夏天是欧美国家的旅游旺季,一批批旅行团中,游客们除了流连五光十色的珠宝与皮具,最热衷采购的就是各国原产的保健品,包括维生素含片、膳食纤维片等。可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些营养补充剂?如果不需要,过量摄入又会怎样?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追溯了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素在过去50年中的各种争议,如探案般步步推导出“维生素狂热”的原因。针对似是而非的说法,它最终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维生素可以预防疾病没有科学依据;大量长期摄入维生素,会致病甚至致命。
1 “不仅要吃维生素,还要多吃”?
“是谁告诉我们日常饮食难以满足营养所需,必须吃多种维生素予以补充?至今,没有一个官方机构这样的推荐。”
2011年10月10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的女性的死亡率要比那些不吃的高。两天后,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长期服用维生素E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两条新闻瞬间将维生素(又名维他命)置于镁光灯下。
其实,这些发现并不新。7个早前研究已显示,过量摄入维生素会提高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缩短寿命。要命的是,就在2012年,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服用某种维生素药丸。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对维生素的着迷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此人成就显著,曾获得两个诺贝尔奖;但又备受争议,被称为“世上最大的庸医”。他叫莱纳斯·鲍林。他的传奇故事好像一部好莱坞的剧本。
1931年,莱纳斯·鲍林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了“化学键的本质”,这被后世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此文发表前,化学家已知两种连接形式:离子键与共价键。鲍林则提出电子共享是介于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从此,量子物理学与化学被撮合在了一起。他的理论颠覆了学界,闻所未闻,事实上,当杂志编辑收到他的手稿时都觉得犯难——找不到可以评论文章的人。当爱因斯坦被问及对鲍林的工作的评价时,也只好耸耸肩,说:“这对我来说太复杂了。”
因为这篇文章,鲍林获得美国化学协会的朗米尔奖,成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全职教授席位,摘得诺贝尔化学奖。那年,他只有30岁。
1949年,鲍林在《科学》杂志上发文“镰状细胞血症,一种分子疾病”。彼时,科学家已知血红蛋白在镰状细胞血症患者的血管中会结晶,进而导致关节疼痛、血栓、死亡。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鲍林是第一个指出镰状血红蛋白表现出些许不同的电荷——正是这种不同让它们在接触氧气后有特别表现。该发现催生了分子生物学。
1951年,鲍林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文“蛋白质的结构”。科学家已知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鲍林则提出蛋白质还有第二层结构,由它们如何层叠决定。他将一种结构命名为“螺旋”,这后来被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用来解释DNA的结构。
他的成就不止于科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他持续反战,并为此收获诺贝尔和平奖。在此期间,他获得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的荣誉学位;并在1961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时代》周刊,以“在世最伟大科学家”的形象受人膜拜。
转折点出现在1966年3月,鲍林那时65岁,在纽约的一次访谈中他说,为科学家们的新发现感到高兴,希望能多活25年,以便持续体验这份快乐。就在他回到加州时,收到生物化学家艾文·斯通来信,他对鲍林说,如果你每天摄入3000毫克的维生素C,将不止多活25年。
鲍林真这么干了。“我感觉更健康了,从前每年都会得几次重感冒,现在再也没有了。”鲍林感觉越来越好,并在几年后将维生素C摄入量提高到原先的2倍、3倍……每天服用1.8万毫克。
从此以后,鲍林多了一个标签:维生素C。
1970年,鲍林发文“维生素C和感冒”,强烈建议公众每天服用3000毫克维生素C(约是每日推荐服用量的50倍)。鲍林相信,照此下去,感冒将成为历史。他的书很快成为畅销书,1971年出版,1973年再版,三年后又出版了修订本《维生素C,感冒与流感》,宣称将从此消灭禽流感。受此影响,维生素C的销量不断飙升,药房里供不应求。1970年代中期,5000万美国人根据鲍林的建议服药。维生素生产商称此为“鲍林效应”。
2 官方从未推荐维生素C,但并不影响民间对它的追逐
但,科学家并没有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