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巩固练习 2.下图为鲁宾和卡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物质 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 A.1:2 B.2:1 C.8:9 D.9:8 C * *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观察以下数据:据统计: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了4400亿吨有机物;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 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太阳的光能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动力分别是什么? 如何理解光合作用? 原料1 原料2 产物1 产物2 动力 场所 水 CO2 O2 淀粉等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观点:植物体由“土壤汁”构成,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 问题: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来自何处?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五年后 一、1627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 开始 柳树的质量 2. 27kg 干土的质量 90kg +74.47kg -0.06kg 结论:植物的增重主要来自水分,而不是土壤。 76.74kg 89.94kg 5年后 实验前后的变化 柳树增重74.47kg 土壤减少0.06kg 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 甲 乙 普利斯特利(J.Pristly)通过植物和动物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实验,第一次成功地应用化学方法研究植物的生长。 三、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 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又有何新发现? 结论:植物体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甲 乙 英格豪斯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中的什么成分吗?为什么? 不知道,受到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尚不知道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气体。 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以上这些科学家的前期实验探究,对于光合作用问题的解决没有取得实质的突破,但启迪人们进一步去设计更加巧妙的实验。 四、1864年德国的植物学家萨克斯采用碘液检测淀粉的方法进行实验 萨克斯,J.von Sachs (1832~1897) 暗处理 叶部分遮光 光照 滴加碘液 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萨克斯的实验共有几个处理过程? 有四个处理过程:①先把绿叶在暗处放置几小时;②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③接着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④最后用碘蒸气处理。 想一想,每个处理过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①把绿叶在暗处放置几小时,在生物学上称为“饥饿”处理,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有机物。 ②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这是为 了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③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是为了排除色素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④用碘蒸气处理,是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 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萨克斯的实验共有几个处理过程? 有四个处理过程:①先把绿叶在暗处放置几小时;②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③接着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④最后用碘蒸气处理。 想一想,每个处理过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结论:植物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实验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为什么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 3.为什么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暴露在光下? 因为水绵不仅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螺旋分布于细胞中,便于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 为了排除实验前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先选极细光束,用好氧细菌检测,能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而后用完全曝光的水绵与之做对照,从而证明了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并且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思考 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提出问题: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一单元《做学习的主人》大单元整体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2025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docx
- 入党志愿书空白表格_1831893502精品.doc VIP
- 三一汽车起重机STC1000C7-1_产品手册用户使用说明书技术参数图解图示电子版.pdf VIP
- 2025-2026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真题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高中语文专题一沁园春长沙学案苏教版.doc VIP
-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4)》解读-.pptx VIP
- 门式钢架房屋技术规程2002.pdf
- 《2校园的树木我修剪》(教案)人民版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docx
- 报价单模板模板.docx VIP
- 意外事故调查表(标准范本).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