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园刊物,痛而不自觉
校园刊物,痛而不自觉
校园刊物,痛而不自觉
时间: 2007.03.07 22:57:04
?
本报记者 冯娴
五点一刻,你走向食堂,汇入用餐大军中。
食堂外面的柱子上有十数个蓝色的小信箱,你从它们旁边走过,目光几乎不曾在那上面停留过。两个稍稍破旧的信箱掉在了地上,被人就地安置,靠在柱子脚边。
偶尔会有人往信箱里塞一两封稿件,有的信箱甚至是满的.更多时候,大家只是路过。
这些都是校园刊物的征稿信箱。校园刊物正面临着和这些信箱一样的命运,存在,但是大多时候被熟视无睹。
刊物影响力调查
高校刊物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就象一个个以刊物为圆心的同心圆,涟漪状向外扩散。同心圆的第一层是发行刊物的编辑部;第二层是积极参与的作者群体和部分忠实读者;第三层是流动性比较大的读者;外面则是几乎不接触校园刊物的学生。
你在哪两个圆之间?
根据一份关于我校校园刊物的各学院抽样调查报告,大多数同学处在同心圆的第三层。61%的同学都是因为刊物发到了寝室里才会阅读,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20.3%的同学在同学手里拿来看,也是机动性比较强;同时,几乎不接触校园刊物的同学占了18.7%的比例。
“你平常看校园刊物吗?”
“校园刊物?”面对这样的问题,多数同学只是笑着摇摇头。不过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阅读校园刊物的同学的比例还是不少。(见图一)其中只是翻翻然后挑有兴趣的看的和只浏览个大概从不细看的占大多数,认真细读的数量少得可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调查结果来看,编辑们的米粮供应似乎出现短缺。总共14%的投稿率,在校园刊物影响力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对一些较为弱势的刊物造成更大的困难。缺乏大范围的参与,校园刊物有变成“小圈子文学”的危险。
?
?
刊物追梦人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校园刊物的编辑记者们,都是因为出于热爱,才在校园刊物这个阵地上摸爬滚打的。没有这种热爱,编写出来的刊物只是一堆堆文字的拼凑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只是表现为一张张纸,和纸上的文字,这对大多数对做刊物没有兴趣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新报》:艰难来自于对质量的追求
尽管新闻传播学院的院刊《新报》已经多次获得校刊物评比的特等奖,主编梅桢仍然说他们“一直都是忧心忡忡地在办刊,在担心每一期的文章,大家是否会满意,担心所做的微小的变化,大家是否能接受。整个编辑部都觉得好艰难。”
而这种艰难正是来自对质量的追求,每一个话题和栏目,新报人都希望能做到让爱新报的人满意。
对于高校中文学氛围越来越溃散的现象,梅桢觉得这并不代表没有丝毫的文学氛围。“在这种溃散的氛围下,坚持在做刊物的人,是爱着刊物的人,在坚持投稿的人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我们都在关注着这稀薄的文学氛围下的文学,这种氛围是靠大家努力的,不是看着稀薄变成空白的。”
回报是看得到的,这次新报的征稿,到笔者采访时截止,已经收到了100多份稿件。梅桢觉得很感动,因为“一切努力不会白费,有人在默默看着我们,支持我们。”
经济人的报业梦:鸡肋做好了也是香的
说到现在的校园刊物象鸡肋,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刘爱新赞同地笑笑。“不过”他补充道,“就是这块鸡肋,做好也是很香的。”
刘爱新的本科也是在中国地质大学念的,大三时创办了一份《经纬》月报,虽然不是院报,但是挂靠在该校经济学院的名下,一期700元钱的经费也是由院里支付。但是后来因为该院停止了拨款,《经纬》停办了。在那以前,刘爱新已经退出了该报编辑部,就在同年5月,这份报纸还被评为十佳校园刊物。“那些老师对办报不感兴趣,只想宣传他们自己的东西。”刘爱新这样理解报纸的停办。
对于高校校内刊物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刘爱新认为还是要坚持下去,“毕竟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
关注者支持者:寻求一种自我的确证
司晓磊是我校法学院零三级的学生,本身从事宣传工作,对于校内刊物也颇为热心,早在大一军训时就已经试着给校内刊物投稿了。对于我们校园刊物的现状,他用了“不喜欢”三个字来形容。“主要是良莠不齐” 司晓磊说,“有些刊物简直是在发牢骚。”
他现在还记得自己的大学写作老师傅宁副教授说过的那句话:“你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悲小痛,那样会封闭自我。” 司晓磊认为现在校园刊物有很多太关注私人的情感话题的东西,不能引起他的共鸣,但是他还是坚持向自己欣赏的刊物投稿。
“其实这是在寻求一种自我的确证。让自己和别人对某种东西产生共鸣,思考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发表是一种外化的东西,有时不吐不快的感觉。
?
我们可以给你什么
校园刊物的前世今生
“学生们还办了三个大型刊物,代表左、中、右三派。左派的刊物叫《新潮》,中派的刊物叫《国民》,右派的刊物叫《国故》。这些刊物都是由学生自己写稿、自己编辑、自己筹款印刷、自己发行,面向全国,影响全国的。”
这是冯友兰先生在《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中的一段话。一个世纪之前,这些刊物对全国各地青年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