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麦全蚀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全蚀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doc

小麦全蚀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摘要】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是小麦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在我国被列为检疫性病害。分析了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指导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减少全蚀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识别;防治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在世界各主要麦区均有分布。该病最早于1852年在南澳大利亚发现,1868年首次报道。我国于1931年前后首先在浙江省发现,以后逐步扩展蔓延,目前全国多数小麦生产省(区、市)都有发生,其中以西北、华北等部分地区为重。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发病呈加重趋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小麦感病后,轻者减产1成~2成,严重的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加之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防治难度大,被我国多个省(区、市)列为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 1 症状识别 小麦全蚀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节~2节,地上部的症状(如枯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而以成株期症状最为明显。各生育期主要症状如下: 1.1 幼苗期 幼苗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发病轻的麦苗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1.2 返青拔节期 病株返青迟缓,分蘖少,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1.3 灌浆至成熟期 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根部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近收获时,在潮湿的环境下,可以见到黑色点状凸起的子囊壳,这也是小麦全蚀病与其他根腐型病害的主要区别。 2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2.1土壤传播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为害部位是小麦的根、根茎和接近地面1节~2节的茎及叶鞘,这些病根、病茎、病叶鞘,统称为病残体。病残体上有大量的菌丝体和子囊壳,其潜伏菌丝有很高的侵染能力。小麦收割后,病残体几乎全部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由于菌丝体还可侵染玉米,进一步增加了土壤的病菌数量。同时,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等农事活动向四周扩散蔓延,而收割机的跨区作业则可同时进行远距离传播。 2.2 粪肥传播 病菌能随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2.3 种子传播 种子本身不带菌,但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3 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病的因素 3.1 耕作方式 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土壤中病原逐年积累,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病害发生轻。深耕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相反,旋耕等浅耕方式容易导致病原菌积累,加重发病。 3.2 土壤瘠薄病情重 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发病重;反之,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其主要原因是这块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菌浸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产的能力。 3.3 品种抗、耐病性 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较耐病。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多为感病品种,这也是近年来小麦全蚀病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3.4 播期 适当晚播可减轻病害。小麦全蚀病菌浸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病原菌冬前有效侵染期,因而可减轻病情。 3.5 气候因素 冬前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4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技术 4.1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首先,要建立无病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并执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制度,凡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生产的小麦不准作种子使用;其次,尽量避免从疫情发生区调种;再次,对于跨县区作业的收割机,要搞好机械清洁及消毒处理,防止其远距离传带病残体。 4.2 农业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2)深翻倒土,增施肥料。播种前进行土壤深翻,可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施用的有机肥必须进行高温沤制,以防止传带病原菌。 4.3 药剂防治 实践证明,药剂防治仍然是控制小麦全蚀病危害的主要措施。综合河南省多年试验及示范推广结果,药剂防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土壤处理。可选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零星发病点亦可选用溴甲烷进行熏蒸,可全部铲除疫病点。 (2)种子处理。这种方法投入小、效率高,适用于大面积推广。目前防效比较好的药剂有硅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