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潘宗光——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的重大意义_revised.docVIP

2、潘宗光——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的重大意义_revised.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潘宗光——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的重大意义_revised

佛教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軟實力”的重大意義 潘宗光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 內容摘要:今天,愈來愈多國家把“硬實力”建基“軟實力”之上,即是把社會規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建立在道德文化基礎上。道德文化的作用在於洗滌心靈。佛者覺也,覺者心靈的覺醒也,心靈覺醒是一切國家建設、精神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石,將影響國民素質,經濟發展,國家形象,和國力盛衰。佛教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軟實力”意義重大。 本人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期間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十八年,香港大學教授及理學院院長前後共二十二年,深深體會到教育,特別是佛陀的教導對社會建設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必需與全球同步,平衡愈來愈受國際重視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今天,中國經濟起飛,硬實力和國際地位日益彰顯,樹立起富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軟實力”刻不容緩。深具中國魅力的“軟實力”,它的活水源頭來自五千年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它滲透了中國儒丶釋丶道三家思想,是中國“軟實力”的根源。因此培養儒、釋、道三教人材,特別是青年一代的弘法人材,對國家的未來意義重大。 “軟實力”一詞,源自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約瑟夫·奈 JosephNye ,他提出的“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丶價值觀念丶國民素質丶文化傳統丶和國際影響力與形像等。這是相對於“硬實力”如學識丶技術丶社會地位丶經濟丶軍事力量等而言。例如,今天大學教育主要分為兩部份內容:1.教學:傳授知識丶啟發創意丶和分析能力;2.科研:創新知識丶和技術轉移;我們統稱為“硬實力”;道德文化、人文關懷等統稱為“軟實力”。 今天,愈來愈多國家把“硬實力”建基“軟實力”之上,即是把社會行為規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建立在堅實的道德文化基礎上。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道德文化的作用在於洗滌心靈。佛者覺也,覺者——心靈的覺醒也,即心是佛,佛教就是心靈覺醒的教育,佛法就是心靈覺醒的方法。 六祖壇經指出“佛法僧”的意義與洗滌人心的功能: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凡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心靈覺醒的教育才是一切國家建設、精神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石,它將影響國民素質,經濟發展,國家形象,和國力盛衰。 佛教經過二千五百年輾轉流播,在中國演變成五派十宗,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傳授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的“心地法門”,開演“萬法唯心造”的道理,只有正心誠意,懂得“心”的人,才能“安心”和善用其心,洞察社會各種現象的成因、規律、和對治方法。所謂“心平則天下平”,治心乃治國之大本,和諧世界必需從心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儒丶釋丶道或其他宗教,都把“道德”教育作為最重要的內涵。“人格品德”的培養,儒釋道三家的方法包括:佛家的八正道和六波羅密;儒家的“誠意丶正心丶修身、齊家丶治國丶平天下”;和道家的“修德明心”。三家的共通點在於“修心”,現代術語叫“自我管理”。佛家“明心見性”、儒家“修心養性”、道家“識心見性”,都離不開“心性”二字。“心性”乃三教之“共通點”。 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黨十七大曾號召“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胡錦濤主席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受到全國重視。“八榮八恥”包涵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社會風氣的指引。它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成為人民道德的規範,也是一種軟實力,平衡今日經濟和物質高度現代化的硬實力。 “八榮八恥”正好與佛家的“八正道”精神相呼應。 “八正道”的:正見丶正思惟丶正語丶正業丶正命丶正精進丶正念丶正定,正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需求,作為糾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的指引。 學佛修行,實質上即是完善人格。太虛大師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印順導師進一步發揮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推演成“人間佛教”的理想,在《妙雲集·人間佛教》中指出:“施、戒、禪、慧都不離開人類的道德,淨化身心的體驗。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行而不礙人間正行的佛教。從來所說的即世間而出世,出世而不礙世間,今即稱為‘即人成佛’,成佛而不礙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淨化與發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 學佛就是學做人,人格的最高完成,即是的儒家“止於至善”,道家的“返樸歸真”。儒家在《大學》篇開章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