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_浮生六记_的代化特征
2005年1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05
第28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28 No.6
·文学研究·
论《浮生六记》的近代化特征
张蕊青
(《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13)
摘 要:沈复的《浮生六记》是19世纪初期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富有探索精神的小说。小说中所表现
出来的对人生和人性的体验和感悟,对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的追求,对富有天然之趣的自然美的爱好以及小说艺术
上独具特色的纪实性、自传性、抒情性特征,使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从而呈现出一定的近代化色
彩。
关键词:《浮生六记》;近代化特征;个性自由;探索精神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935(2005)06-0069-06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国古
代写“情痴”的诗歌不少,写“情痴”的小说却极为少
见。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是一部难得的写“情痴”的
小说,其“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1](《浮生六记
跋》),幽芳凄艳,读之心醉。正因为如此,虽然《浮生
六记》面世还不到130年,却已使许多文豪和学者为
之倾倒,也让无数读者的灵魂在感情的海洋里畅游,
从中得到了心灵的感化和升华。
一
沈复的青少年时代虽然仍属于康乾盛世,但这
一盛世早已进入了尾声,清王朝正由巅峰状态逐渐
向低谷滑落,各种社会危机和社会矛盾日益显露,衰
败之象随处可见。特别是到了沈复写作《浮生六记》
时,距离鸦片战争的爆发已为时不远,整个社会已进
入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性灵主义思潮
与人文主义思潮奔涌激荡。[2](P261,377)如戴震提
出“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主张,提出了“酷吏以法杀
人,后儒以理杀人”[3]的惊世骇俗的观点;袁枚力倡
“性灵说”,主张尊情、重情,“提笔先须问性情”[4];郑
板桥辞去县令官职,回到扬州卖画,他极力反对对个
性的束缚,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
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5]
(P190)问世比《浮生六记》略早的《儒林外史》和《红
楼梦》,则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性受压抑的苦闷和
对自然人性的追求。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这
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性灵文学思
潮,在《浮生六记》中也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浮生
六记》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富
有探索精神的小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
人性的体验和感悟,对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的追求,
对富有天然之趣的自然美的爱好以及小说艺术上独
具特色的纪实性、自传性、抒情性特征,使它在某种
程度上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从而呈现出一定的
近代化色彩。
《浮生六记》最为读者所赞赏的,就是作者以“天
然无雕饰”的幽雅笔调,描写家庭生活的甜蜜幸福和
哀怨愁苦,尤其是对闺房生活的情趣、家庭生活的琐
事和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真笃之情不加掩饰,刻画
入微,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崇祖为
特征的宗法文化,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父子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主轴和典范,父子轴关系具有极大
的权威性,在整个社会政治脉络中处于主导地位,这
种社会结构模式与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西方文化迥
然不同。“因而对于‘性’的表现,特别是夫妻之间,
总是尽量地避免或隐蔽。在大庭广众或父母等长辈
面前,绝不可以表现出夫妻间的亲密行为,愈是冷淡
收稿日期:2005-09-18
作者简介:张蕊青(1964-),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副主编,研究方向为
明清小说。
69愈是显得有礼有节”,“甚至要表现如不甚相识的生
人一样”。[6](P210)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写夫
妻之情一般都比较含蓄概括,古代小说戏曲中对男
女之事描写比较具体的,基本上都不是夫妻关系(至
于一些淫秽作品,则又另当别论)。《浮生六记》对夫
妻间亲昵之态的描写极为坦率细腻,既无道学气,又
格调高雅,不涉狎邪,如“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
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
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
焉”。七月十五鬼节夜晚,夫妻开樽对饮,觅句联吟,
芸娘高兴时“笑倒余怀”;郁闷时“余乃挽之入怀,抚
慰之”。七夕之夜夫妻“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诸
如此类的描述,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环境中是超
凡脱俗而又极为大胆的。而所有这些,正如作者所
说,都“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对此,陈寅恪先生
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