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docVIP

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摘要:为打击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刑法修正案(七)》将该行为犯罪化,严密了刑事法网。在本罪构成特征中,其客体为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权,次要客体是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在客观特征中,厘清“组织行为”、“组织对象”以及“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范围都至关重要。在司法认定中,需要注意区分本罪与相关犯罪的共同犯罪、间接正犯及与本罪类似的组织型犯罪。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组织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活动 司法认定 Abstract:To combat organized minors act of viol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minors,legislator criminalized the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amendments of criminal law. Constitute a feature in this crime, its object as a complex object, the main object is the righ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minors, the minor object of order in the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the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clarific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Organizational ObjectsandViol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the scope is essential. In Justice,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distinguish the crime of crimes and related common crimes, crimes Indirect Criminal and similar organizations with the type of crime. Keyword: mino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iol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judicial determination 引言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该修正案第八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一增加一条,作为二百六十二条之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处三年以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是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行为入罪的标志,也是我国刑法着力加强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重要实践。这一立法举措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与合法性,认清本罪的构成特征,对其中一些概念予以明确界定,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探究,以助法律的正确适用。 一、本罪的立法背景及现实意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未成年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其茁壮成长攸关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亦为父母与家庭希望之所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是非观念逐步形成,人格可塑性强,但自制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此时家庭环境及周边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颇为明显的。针对该群体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一概从轻处罚,而对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即便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使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这些措施却往往为一些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所利用,他们操纵未成年人实施违法活动,而自己却逍遥法外。如今,全国各大城市,只要是车多人多的喧嚣街市都不乏有他们的身影,这些未成年人的主要方式是“偷、骗、抢”以及行乞,最具代表性的违法犯罪群体当属新疆籍未成年人。基于民族保护政策及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规定,导致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打击此类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时形成了“抓了放—放了再犯—犯了再抓”的恶性循环,司法部门心劳计绌,而组织者则变本加厉、肆无忌惮。据统计,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批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9780人;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批捕未成年犯罪

文档评论(0)

ptaosq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