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精神病院幻灯片.ppt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在大众印象中,“上山下乡”、“北大荒”都属于尘封的历史,但在黑龙江佳木斯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至今仍住着50多位南腔北调的老知青,大多年过花甲的他们都患有精神病。当年席卷全国的运动将他们送到北大荒,运动终结后的历史回潮却没有将他们带回家乡。曾经的超负荷劳动和精神创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所专为他们开设的安养中心,他们彼此陪伴,却又相顾无言2008年12月,农垦总局出资在佳木斯市郊建设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黑龙江农垦第二医院知青科)落成。随即,中心陆续接收了50多名北大荒知青精神病患者,其中的许多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们大都是在半个世纪前为了响应上山下乡运动而来到北大荒。 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当年的这些知青们豪情万丈,而现在这些曾经的壮志青年却目光静滞,每天定量的镇定剂让他们平静迟缓。图为精神病院里的每个药瓶上插着他们的名字,当护士点名的时候过来拿药,这种方式和集体劳作时的点名颇为相似。他们的医药费则来自知青们各自的医保。 因为开垦北大荒的生活艰苦,部分人因承受不住各方面压力而患上精神病。据北大荒知青 安养中心精神科主任吴斌介绍,这些知青有的在政治上受到刺激的,有因为返城回不去的, 也有不少因为感情问题。图为一位老人在食堂呆呆地看着前方。 那时候,许多知青精神病患者并非没有机会返城,疾病反而是生存的转机(甚至当时有不 少人借用他人尿液假病申请返程),家属接收、户籍问题(包括医保问题)可能比返城申 请书上的印章更为沉重。图为每天10点半、下午4点半是午饭和晚饭时间。老人们会自觉 排好队,一个个去领饭。饭后5点半大部分人就上床休息。 据统计,留在北大荒的知青大约2万人,这些人大多在这里成家。而据黑龙江垦局残联200 6年的调查统计,仍留守的知青精神病患者近300人。在安养中心的知青,过半已经跟家属 失去联系。图为饭后大家都坐在这里看电视,但很少聊天。他们也不说过去和未来的事, 即使交流也只是简单几句话。这里食堂同时也是老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 佳木斯知青广场竖着一个知青纪念碑,夜晚常常聚集着上千市民,他们跳着动作古怪的广 场舞,并被命名以“僵尸舞”。在知青科的活动室里,每天午睡起来后,医院播放一种健身舞 视频,老知青也被集中在此跳健身舞以作锻炼,可是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绕着圈子,没有人 会伸手比划比划。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难再接受这种新时代的东西,人们的记忆停留在 “忠字舞”的年代。 他们的话依然带有明显的北京腔、上海腔、宁波腔等地方腔调,但更多时候他们却都用最 简单的肢体语言维系着联系。图为兼患老年痴呆的老丁,82岁。在知青科,许多老人记忆 已经变得破碎或者完全不想再提起。 安养中心对知青们的吸烟量有严格控制。对抽烟者一天只发3根烟,不能自己藏火。所以, 饭后抽根烟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天难得的好时光。图右为当年的新华农场33连知青沈曙光。 新华农场医院院长陈立发70年代在新华农场当卫生员,他称,当时精神病发病率高。1972 年的新华农场33连有两个精神病,而且经常形影不离。“他们俩一个叫小西瓜(沈曙光), 一个叫大西瓜(惠西林),后者已经死了。两人曾搭布住一个棚里,头发又长又乱。经常 写大字报贴在食堂,批判领导”,新华农场33连姜福海回忆说。如今住在安养中心的沈曙 光一头发白的短发,穿着格子裤黄衬衫,典型的北京人方脸,总是低着头带着诡异的眼光 看人。沈曙光写给农垦总局的信,信里说,“天津知青刘铁路写板报批判惠西林,说他是反 革命政客···我受惠西林影响较深,但我的基础则是超倍的繁重劳动,领导分配我烧水,以 后又当铁牛驾驶员,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劳累,但我没有叫苦,得到的是伤感、孤单”。 徐福宝正给老丁穿裤子。医院里除了护士承担看照病人的工作外每个房间也挑选了精神和 身体状况较好的人帮忙照顾其他病友。在杭州十二中读书的徐福宝是1969年下乡至黑龙江 香兰劳改农场(1953年由劳改所改成农场)。“我们家穷,当时听说有钱赚,学校一动员, 就去了”,徐福宝回忆说。 张东梅(右)称自己才18岁。肥硕的她穿着背心,每天嘻嘻哈哈,她爱逗张慧颖玩,所以 张东梅经常和她在一起。 图为知青女科护士长张凤英在为王金香老人喂食。在安养中心女科,62岁的王金香无论吃 饭或者回房睡觉都要拉着天津知青安俊芹的手,有时会把头靠在她肩膀上撒娇,有时会抱 怨吃饭没叫她。而安俊芹其实比她小一岁。护士长张凤英说,“很多人的记忆停留某个事情 上,有些停留在十几岁甚至童年时期”。 医院为了锻炼安养员的社会能力,鼓励互助,除了日常清洁工作各有人值班,病房里状况 较好的人需要照顾较差的和老者。48岁的知青女儿(红军后代)蒲春容来自857农场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