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据制度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传闻证据尽管具有不可信性,但不能否认在特殊情况下有些传闻证据比非传闻证据更为可信,因为有些庭前的传闻证据受外界干扰较少,对于证人来说距离案件事实发生较近,其记忆更为清晰。如果绝对地一慨排除,实践中也未必行得通,甚至有可能造成案件真相难以查明的困境。为了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法律一般规定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 1。无条件的例外 是指即使在直接感知事实的人可以作证的情况下,传闻证据也可以采纳为证据 (1)陈述者在事发当时或时隔不久作出的关于该事件的陈述 (2)陈述者就令人吃惊的事件在极度兴奋或受刺激状态中所作的陈述 (3)陈述者就自己内心状态,感情,知觉或身体状态的陈述 (4)证人亲身经历但已不能充分回忆时,其记亿犹新时所作的记录 (5)属于商业,协会等日常业务活动的记录挡案 2。附条件的例外 在直接感知案件事实的人不能或无法出庭作证时,传闻证据才能采纳为证据。 直接感知案件事实的人不能出庭作证的情况大致有: (1)陈述人享有免予作证的特权并拒绝作证 (2)陈述人虽无免予作证的特权,但宁愿受罚也不作证 (3)陈述人由于死亡或患有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病或健康状况不佳不能出庭作证的 (4)陈述人声称对自己陈述的内容已记忆不清的 我国的立法没有明确规定传闻证据规则,其司法解释却暗含这一意义,类似于附条件的例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的‘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一)年迈体弱或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前款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某村幼女孙小艳,在村南五百米处打柴,被一歹徒强行奸污。当日下午,县公安局侦查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侦查活动。根据被害人提供的体形、年龄、外貌、眼皮有黑痣等特征,在同村找到范某和韩某两个都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将两人交被害人经两次辨认,被害人都说:我分不清哪个是犯罪分子。在无法认定罪犯的情况下,被害人的母亲向司法机关提供了这样的事实:犯罪分子是范某。因为,第一,几天前范某路过我家,在我家要过水喝,见过我女儿,还与她说过话;第二,昨天晚上我梦见范某就是强奸我女儿的凶手;第三,我问外村一看相人,他说只能是范某,因为范某血气冲天,是做了亏心事。 ???? 问:1、被害人母亲的推断是否属于证明活动? 2、依据现有证据能否证明范某就是凶手? 陈某某,男,23岁,广西某县农民,因斗殴致人死亡后潜逃。经调查,县公安局了解到陈某某可能在广东某私营企业打工,即函请广东当地公安局代为查讯。广东当地公安局查讯后回电说,该企业确有一个名为“陈某某”的男子,年龄38岁,广西人。县公安局获此消息后立即派出两名刑警到广东将“陈某某”抓回。审讯中,“陈某某”坚决否认自己杀了人。后找来证人辨认,证人说:“这哪里是陈某某,陈某某比这个人年轻的多,瘦小的多。”公安局才知道抓错人了。 ????问:根据证明对象的范围,说明此案为什么会抓错人? 贾某与邻居赵某因都想在两家共用的空道上搭房子发生纠纷,引起殴斗,都受伤。贾某伤重些,花去医药费1250元,赵某伤轻些,也花去医药费930元。贾某起诉到县法院,理由是:我在空道上建房是征得赵某同意的,开工时,赵不讲理打了我,将我踢伤,要求追究赵某刑事责任和赔偿医药费和误工费共2250元。某县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开庭审理时,被告人赵某当庭提出反诉,说:在空道上建房影响我家生活,进出很不方便,希望贾另找地方,贾先出手打人,把我也打伤了,损失达1550元,并有邻居张某、王某证实。亦要求追究贾某刑事责任和赔偿损失。 ????问:1、本案中哪些人需承担证明责任? 2、各需承担怎样的证明责任?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 (三)实物证据特点与运用规则 1.特点 较为客观,可靠固定 所含信息量较小 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多是间接的 2.运用规则 鉴定.检验物证 审查其是否被伪造或破坏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 (一)概念 直接证据: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间接证据:不能单独地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的证据. (二)划分的意义 防止把一些只能证明案件事实的一个片断或一个情节的证据误认为可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直接证据 ①被追诉人的有罪供述 ②被害人指名道姓的陈述 ③目击证人指认犯罪行为的证言 ④特定情况下能直接证明是谁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物证 ⑤能直接证明是谁实施了犯罪行为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