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红帽” 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doc

从“小红帽” 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小红帽” 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

从“小红帽”的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 孙尚前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本文以贝洛版、格林版的《小红帽》和芭芭拉·G·沃克的《小白帽》三个故事作为版本取样,主要采用罗兰·巴特的可读性和可写性的理论,对源于同一故事的不同结尾的意义进行阐释,认为结尾的差异关乎文本对读者的定位,并且进一步探讨了结尾的可读与可写的相对性问题。同时对结尾所含的意识形态也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红帽;结尾;可读性;可写性;意识形态 “小红帽”的故事随着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改写,这些改写的版本,不仅表达的方式各有差异,所含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从凯萨林·奥兰丝妲(Catherine Orenstein)的论著《百变小红帽》,我们大抵可以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演变。这些变异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结构,更有不同的结尾。从结尾来探索小红帽故事的变异性,似乎也就成为一个可加以选择的课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可读性与可写性的角度来谈小红帽故事结尾的意义。 本文只选取三篇作为样本来分析,即贝洛版与格林版的《小红帽》和芭芭拉·G·沃克(Barbaba G.Walker)的《小白帽》。取样虽然有限,但是就其结尾来说,我们仍然可以从三个版本看出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 《小红帽》的文本结构及其结尾 《小红帽》这个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产生如此多的版本,与它的结构关系颇大。阿尔奈《民间故事类型》说:“任何类型的故事都可能有数不尽的变异版,以致故事源源不绝。好比更换主角的服装,随即产生新的主题,却没有改变故事的主结构。”[1](p.267)《小红帽》的衍生正符合其所说的情形。以下,我们先以普罗普的叙事学理论来梳理一下贝洛版和格林版的《小红帽》叙事结构: 1缺席:小红帽从家里面出来去外婆家 4侦察:小红帽遇到野狼 5弃守:小红帽同狼说她要到外婆家去,并把外婆家的地址告诉了狼 作者简介:孙尚前(1981-),女,辽宁朝阳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当代文学专业,儿童文学方向。 6欺骗:野狼假扮成了小红帽到外婆家去敲门 7共犯:外婆相信了狼,让它进了屋子 8恶行:狼吃掉了外婆和小红帽 这是一般所接受的小红帽故事情节,几乎所有的改编都是从这个结构入手的。从上面的功能分析来看,《小红帽》的结构是有“空白”的,而这个结构的“空白”中止了本文模式的联结,把读者引到“填充”的行为上来,为读者的改编提供了可能性。再者,小红帽的结构是一个可以套进许多故事的自由度较大的结构,即在主结构不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换人物的行为重新组合故事。 前者可以以格林版的《小红帽》为例,这个版本的结构是在贝洛版本的功能上增加了几个功能。在“缺席”与“侦察”中加了“禁止”与“违背禁令”两个功能,在“恶行”后面加了“神奇的援助”、“起初的不幸获得补救”、“恶棍受到处罚”三个功能。而这几个功能的增加不只是改变了结尾,也使《小红帽》完全改变了原来所要传达的观念。 后者可以《小白帽》为例。《小白帽》的结构与贝洛版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其中的内容已面目全非。它述说了一个巫婆外婆和她的孙女小白帽如何惩治猎人而替狼族报仇的故事。在故事中,小白帽不再是一个甜美娇小的小女孩,狼也不再是凶恶无比的狼,反倒原本作为援助者角色出场的猎人与外婆共同分担了狼原来的角色。猎人替代了与小红帽相遇的狼,而外婆则替代了吃掉外婆和小红帽的狼。也就是说,在这个版本的结构功能中,“侦察”功能已变为小白帽与猎人相遇,“弃守”变为小白帽让猎人知道了外婆是谁,“欺骗”功能变为外婆扮成凶恶的狼,“共犯”功能是猎人被骗进门,“恶行”是外婆把猎人杀死并把其身体斩成小块喂狼。这种大幅度的内容变动必然导致结尾大异于原版。 小红帽故事三个版本的结尾都不同,而这种不同不只暗含了创作者的意识形态,并且对读者的接受也产生极为不同的效果。 现在就从可读性和可写性的角度来对三个版本的结尾进行分析。 二 从《小红帽》到《小白帽》:结尾的可读性与可写性 可读性与可写性是法国著名的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S/Z》中提出的概念。屠友祥译之为“能引人阅读者”和“能引人写作者”,这种译法可以作为理解上的参照。巴特在《S/Z》中写道: 启程/旅途/到达/居住:旅程被一一填满。使之结束、充满、接合、统一,这可以说是能引人阅读之文的基本要求,其惶惶然,似慑于某类挥之不去的恐惧:省却某一环节的恐惧。惟恐遗漏,遂产生出情节的逻辑外表:各项以及其间的衔接得到安排(结撰),以便交互合并、重迭、创造某种连续性的幻觉。充盈导致描画,以‘表现’此充盈,而描画又引发补苴罅漏,一一着色:能引人阅读之文仿佛憎厌空白。[2](p.197)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了解,可读性的

文档评论(0)

sxa6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