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与“道问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尊德性”与“道问学”.doc

“尊德性”与“道问学”   摘要: 朱熹和陆九渊虽同为我国历史上的理学大师,但两人却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理学理论。朱熹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而陆九渊则更重视“尊德性”。这种理论上的异同性在二人的教育观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方面,不论是在教育本体论、教育方法还是德育观上,两人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二人在教育理想和为学手段上又有着共通之处。   关键词: “尊德性”;“道问学”;理学;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2-0055-06   “尊德性”与“道问学”最早出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认为道之根本在于中庸或曰“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君子欲达中庸之道,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为“尊德性”或称为“自诚明,谓之性”;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在于身心之外的道德知识的追求,并以此为基础从而达到对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被称之为的“道问学”或曰“自明诚,谓之教”。君子只有将这二者联系起来,才能将天赋的道德之性发扬光大,并最终达到“中庸”的境界。《中庸》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重在阐释它们各自的内涵及意义,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明确界定,这也就给后世学者们留下了争鸣的空间。此间,以南宋时期两大理学巨子——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争辩最为激烈也是影响最广而深远的。两人同为理学大师,却秉着不同的理学研究思路,在鹅湖交汇,畅辩各自的理学之道,成就了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这次难得的学术交流与碰撞,可谓是承上启下:承孔子以来儒家学术发展之精华,启后世儒学前进之方向。鹅湖之会,不仅是朱陆两人在哲学观、伦理观上的交汇,同时也是两人在教育观上的一次正面碰撞。   一、鹅湖之会   鉴于朱陆在各自立场上的争论不断,却又寻不到一个令双方都信服满意的结果,于是在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的六月,由二人的共同好友——吕祖谦牵线,邀约朱陆(陆九龄、陆九渊)双方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的鹅湖,举行了一场公开的学术讨论会议。在会上,朱陆两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就是“为学之方”或曰“教人之法”。正如朱子所说:“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1]兴致极高的陆九渊在会上赋了一首讥讽朱熹之学的诗: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九渊在为学之方上坚持“尊德性而御道问学”的观点。他从“心即理”的哲学本体论出发,认为朱熹所谓的格物穷理、“道问学”过于支离,拘于小节,不足取。真正的学问只有一种,那就是“尊德性”,只要吾心悟到了理的真谛,那万物就皆能备了,毋须别言格物。当日陆九渊作下这首诗后,着实把朱熹气得不轻,以致鹅湖之会不欢而散。然而朱熹终究还是不满于当日的争论结果,因此,时隔三年,朱熹在完善了自家学术之后,还是回敬了陆九渊一首诗:   德业风流同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携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由此可见,朱熹对自己的学说还是相当有自信的。与陆氏所不同的是,他在坚持以“尊德性”为根本出发点的同时,也承认并强调“道问学”的独立性和实际作用。朱熹认为:“尊德性,所以存心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2]他指出“尊德性”是存心养性以极道体之大的道德修养工夫,而“道问学”则是通过格物致知、读书穷理以尽道体之细的道德学习,二者不可偏废。而且,欲“尊德性”必先通过“道问学”之路,即获取足够多的知识和学问方能实现。[3]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陆氏门人朱享道很好地总结了朱陆之间的这一场有关“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他说:“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4]此次带有民间自由团体性质的学术探讨,在哲学、伦理以及教育上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朱熹与陆九渊教育观的差异   (一)“变气复性”与“道器一体”——朱陆在教育本体论上的碰撞   所谓的本体论,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或宇宙的本源或本性问题,以及万物存在所奉行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西方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