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须”墓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须”墓初探.doc

“胡须”墓初探   摘要:“胡须”墓最早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地区,后来陆续在蒙古、新疆等地发现。关于墓葬的分布情况,所属年代及其“胡须”这一特殊的地表标志所象征的意义,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在对其考古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对这一跨界墓葬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胡须”墓;分布;年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 2012 01-0070-04 上个世纪前半叶,原苏联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地区发现一类结构奇异的古代遗存。这类遗存地表部分的建筑形式独特,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地表用卵石或土堆砌而成的,大都有两个封堆,或南北相邻,或东西相伴,两个封堆个别上下叠压;另一部分由从墓葬向外伸出的两列很长的弧状石堆构成,这两列石堆即所谓的“胡须”,“胡须”的方向几乎都朝东,大多长40—50米,最长的可达到300米。 原苏联学家最早见到这种遗存的时候,怀疑其为墓葬,并因其封堆向外伸出弧状石列,其外观很像山羊的胡子而命名为“胡须”墓。 一、“胡须”墓主要分布介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为“胡须”墓主要分布在以卡拉干达为中心的哈萨克斯坦的中部地区(详见文后作者自编附表),是塔斯莫拉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在其后的研究探索中发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其他地方也零星存在此类墓葬形式。后来,日本和俄国学者又在蒙古土瓦等地陆续发现此类墓葬。 198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文物普查时,于阿勒泰市西南沙尔胡松附近的一片墓地发现一座有奇特地表标志的墓葬,这座墓葬由圆形封堆向东伸出两排很长的石列,石列南北相对,并向外弯曲成弧状。这是在新疆发现的第一座“胡须”墓,随后在天山裕尔都斯盆地、阜康市南泉、博州哈日图热格、玉科克沿线山脊的台地上、托里县等地陆续发现了“胡须”墓。 从中外“胡须”墓的发现看,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胡须”墓多分布在高山或盆地植被丰盛地带,地势起伏不大,比较平缓,这些地区水草茂盛,比较适合游牧民族生存。所以,研究者认为这类遗存可能与游牧民族在欧亚草原上的活动和迁徙有关,如图例庙尔沟镇西石堆墓群M2封堆平剖图。 二“、胡须”墓的年代讨论 仅从地表奇特的建筑很难断定“胡须”墓的年代,并且这些“胡须”墓中多无随葬品,只有少数随葬一些陶片,年代特征也不明显。所以,关于“胡须”墓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学术界争论较大。 哈萨克斯坦把“胡须”墓存在时期的文化命名为塔斯莫拉文化,它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年代为公元前7—6世纪,后期年代为公元前5—3世纪,卡德尔巴耶夫认为“胡须”墓属于斯吉泰时期,即公元前的7—3世纪。阿鲁斯诺娃在东哈萨克斯坦发掘了几座属于公元3—5世纪的“胡须”墓,甚至在南哈萨克斯坦还发现被认为是公元7—8世纪的“胡须”墓。 在新疆胡沙尔松发现的“胡须”墓的形式与东哈萨克斯坦发现的墓例一样,年代也许是公元后的3—5世纪[1]。但天山裕尔都斯“胡须”墓的年代,与哈萨克斯坦“胡须”墓的形态不同,目前尚未找到解决其年代问题的线索[2]。 相对而言,蒙古发现的“胡须”墓,其“胡须”的形态、构造也很奇特。但是由于它与鹿石共存,推测其年代便有了可能性。鹿石的年代是公元前10世纪前后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与克列克苏尔一同是否有鹿石尚不能最后确定。 三、“胡须”墓的意义探究 “胡须”墓是一种跨界分布的遗存,这类奇异地表建筑的遗存,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遗存?是结构奇特的墓葬,还是古代人主要用以祭祀的建筑?自从“胡须”墓发现以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至于“胡须”墓的象征意义,卡德尔巴耶夫注意到“胡须”墓的次墓中常常发现有马骨,便把这种现象与希罗多德记述的马萨该塔依人的仪礼连接起来进行解释。马萨该塔依人只崇拜太阳神。次墓中的马骨认为是向太阳神提供的祭品。“胡须”的方向朝东表示的是太阳的崇拜。但是为什么在墓地中“胡须”墓很少,五、六座墓中只有一座“胡须墓”?卡德尔巴耶夫解释说,因为营造一座“胡须”墓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只有在社会中具有特权阶层的人才有这种能力,但是他并未解释埋葬习俗和太阳神崇拜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索罗金把封堆墓和“胡须”联系起来考虑,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组成“胡须”的一个个石堆,表示一个个仪式的列席者,由“胡须”的内侧到末端,其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上述观点的一个共同的前提是,均认为被葬者是一位很有权力的族长。如果仅从建筑规模这一点上讲,它很难说是为了特权阶层而修建造的。刘学堂在《“胡须”墓之谜—中 亚草原地带一种奇特的文化遗迹解读》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胡须”墓中出土的随葬品贫乏简陋,不可能是当时社会中的特权阶层者的墓葬,但“胡须”墓结构独特,而且一处墓地常常只有1或2座,表明其墓主人又有区别同一墓地其他墓葬主人的特殊的社会地位,可以认为是萨满[3]。 日本学者在关于“胡须”墓的总结中,写道在明确性别的墓例中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