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披着羊皮的狼—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
披着羊皮的狼
——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
欧用生
[摘要]后现代教育受制于双重的符码:一方面是诉诸民主和消费主义的口号,强调希望、选择、多元、拥有、自我和民主;另一方面是经济符码,强调效率、效果和技术。最近的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似乎是这两种符码的混合和混种。口号上是结构再造和学校转型,但根本上,学校改革仍然隐含了社会功能主义、效率和生产、个人主义和专家主义。科技主义的狼披上进步主义的羊的外衣,所以即使教育改革了,但并没产生不同和改变。台湾的校本课程改革正显现了这种后现代性格。虽然标榜着课程松绑、政权增能、创新教学、培养带着走的能力、追求卓越等口号,但校园中疯狂地展开的台湾现象,却追求肤浅和表象,扭曲了课程改革的真义。本文旨在解构这些台湾现象,以检视它是否改革但没有产生不同,是否真是披着羊的外衣的狼。
一、前言
后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对立和冲突的社会,后现代教育改革更显现了明显的矛盾,即教育受制于双重的符码,一方面是诉诸民主和消费主义的口号,强调希望、选择、多元、拥有、自我和民主;另一方面是经济符码,强调效率、效果和技术。(Harteley,1997)最近关于课程、教学、评量和管理的改革似乎是这两种符码的混合和混种(hybrid)。这是现代官僚的课程结构和后现代进步主义的教学的结合,口号上是结构再造和学校转型,配合选择、选项、去中心、学习者中心等中号,但根本上,学校改革仍然隐含了社会功能主义、效率和生产、个人主义和专家主义。科技主义的狼披上进步主义的羊的外衣,仍然是为了资本累积的弹性教育。(Hartfey,1997;Weder,1995)所以即使教育改革了,但并投产生不同和改变。
台湾于1998年9月公布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要,其最大特色之一即强调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该纲要上规定:各校应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及学习领域课程小组,于学期上课前整体规划。设计教学主题与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学校要考虑环境条件、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结合全体教师和社区资源,发展适合学生的课程。由此可知,新课程摆脱了过去由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模式,宣示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开启了由下而上的课程改革的新页。九年一贯课程经过激烈的争论,以及试办和实验,已于2001年8月开始实施。
课程改革本来就是非常复杂、崎岖的过程,充满了权力斗争、竞逐和妥协的痕迹。尤其是在后现代性格笼罩的台湾社会,校本课程从一诞生就注定了它乖好、颠沛的不幸命运。标榜着课程松绑、赋权增能(empowerment)、创新教学、培养带着走的能力、追求卓越等口号的校本课程发展,背负了国人的高度期待和悲壮的历史使命终于上路了。但是否真的是改革但没有产生不同?是否是狼披着差别的外衣?值得大家严肃地思考。
例如,校本课程实施以后知识浅化成为大家关切的问题。各校校长办学能力有别,师资人力不同,社区条件互异,课程发展规划良旁不齐;许多课程流于花俏的竞逐,教学活动虽然花样百出,全校挂汤圆、作跳蚤市场,学生看似快乐学习,但是否真能体验意义?课程统整流于教材的拼凑,教学评量成为过关的游戏,是否真能提高教学品质?行动研究也做了,但只是玩一场研究的游戏,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只在为工具理性服务。教师又缺少课程评鉴能力,沉溺于媒体报导的欢欣,学生表面快乐的诱惑,草根模式是否会沦为草莽模式?九年一贯课程是否真如批评者所言:只重视基本能力,偏重快乐学习,但降低了教学品质和水准,将使中学小学化,小学幼儿园化,造成学生安乐死?(欧用生,2000;2001a)对此不能不加以检讨和批判。
校本课程的实施产生许多独特的台湾现象,本文将从课程改革和课程品质的观点,批判地检讨。解析这些现象,并探求其课程改革的意义。大陆地区已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特别强调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已进入校本课程发展的实验阶段。台湾校本课程发展走过的崎岖、颠簸的路程,相信可供大陆学校作为参考。
二、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现象
九年一贯课程不仅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本身就充满了后现代的色彩。它不是政府催生的,而是源于民间团体和民意代表的强大压力;不再是国家文化或国家身分的灌输,而重视多元文化或地方知识的发展;不是教育专业闭门造车,而是学校社会集体协商;不是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课程管理,而是由下而上的、共同参与的课程慎思。这种后现代思维撞击着稳定的、僵化的旧体制,鲜明地刻画了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颠簸和坎坷。
例如,统整课程是校本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之一,而改革是否落实,端视教师能否转换课程典范,并且具备统整课程设计的能力而定。过去我们课程界对统整课程的理论探讨不多,对课程设计的实践更缺少经验,所以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这时不少学者、专家带着现场的中小学教师们一起做,发展出以主题为中心的多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