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专题四 王石变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四 王石变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福建省学习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2.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⑵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对变法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⑵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介绍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拗相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人物形象 1、立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2、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言事书》——请求变法 4、“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意志坚定,性情执拗   幸运的是,王安石遇到的是一个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宋神宗。   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一、改革背景 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增设官僚机构(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 恩荫赏赐 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冗官 扩充军队(灾年将流民收编入伍;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 在边防 屯兵 ;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禁军频繁调动, 形成了“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的局面 ) ------ 冗兵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由“冗兵”“冗官”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 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 岁币 ”) ------冗费 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质低下 2、社会矛盾的激化(内忧外患) A 内忧:(统治危机) (1)原因:大量土地被兼并,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 的矛盾尖锐化。 (2)结果: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沉重打击。 B 外患:(边境危机) 北宋对辽采取 被动防御 的方针,北宋在澶渊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与西夏的战争大多失利,屡战屡败。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农民的反抗斗争 辽、西夏的威胁1)宋辽战争(教师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讲述。)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目的是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2)澶渊之盟澶渊之(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特别指出“澶州距离东京很近”,对宋的都城威胁很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举南侵,到达澶州城下,逼近东京。在宰相寇准力谏之下,真宗驾幸澶州,使宋军士气大振。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来军事形势于宋有利,宋军坚守辽背后之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统帅萧挞览。辽恐腹背受敌,乃密奉书请和。宋军澶渊之盟宋纳银绢:规定宋每岁向辽输纳银十万两作为军饷;议定疆界:双方约以白沟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为界;约为兄弟:双方约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弟,宋真宗称辽萧太后为叔母。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 教师对双方的观点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

文档评论(0)

vbk5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