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小学五年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小学五年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12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5 古诗词三首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背诵和默写课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5 古诗词三首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背诵和默写课文。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文档评论(0)

vbc5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