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二校外辅导站材料三说明文.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二校外辅导站材料三说明文

柳堡镇中心初中暑期校外辅导站语文练习材料三 班级 姓名 成绩 阅读下文,完成相应的练习。 千古绝唱话玉蝉   徐梦梅   蝉是中国玉文化的永恒主题。在八千年玉文化历史中没有一种玉器能像玉蝉那样伴随始终,经久不衰,这是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   现知最早的一件玉蝉是1989年在内蒙古白音长汗遗址(属北方兴隆洼文化,距今七千多年)出土的。青玉圆雕,长3.2厘米,宽1.8厘米,造型古朴。蝉体中部横穿一孔,可以系挂。年代略后的红山、良渚和石家河等众多史前文化遗址中都有为数不少的玉蝉发现。玉蝉曾先后扮演了三个不同角色。   一是图腾的标志。史学家吕振明先生在《简明中国通史》中说:“黄帝先族有虫乔氏,黄帝少典之族有熊氏,神农先族神龙氏,尧的先族有娥氏,舜的先族穷蝉氏。”《史记·五帝本记》中说:“帝颛顼之子曰穷蝉。”这些都是以图腾名称为姓,舜帝先族“穷蝉氏”可能就是以蝉为图腾的部落。   蝉的一生经历奇趣。蝉产卵,卵化幼虫,幼虫入土,蛰伏四五年甚至七八年后,成虫化蛹出土,又蜕变成蝉,如此不息地无穷轮回。一个小小的蝉在先民眼里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似有神灵附身。于是一些部落就像敬拜天地般地敬蝉、拜蝉。有专家认为,红山玉蝉不少个头挺大,颈部有孔,可悬挂而祭拜。   在上海一古玉玩家项先生处,见过一只蛙眼鼓鼓的良渚玉蝉,长25厘米,宽18厘米,约重3公斤出头。那是他多年前从浙江余姚一农家处买来的。此蝉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挖河泥时被发现,一直搁在农家垫水缸。当地农民传说这种大玉蝉被水乡泽国的良渚先民奉为神物,放在独木舟头镇船的。   二是再生的象征。商周以后,蝉作为图腾标志的意识渐渐淡化,但敬蝉、爱蝉之情犹在,并多用于日常佩挂。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特色的玉蝉出现,汉代是玉蝉发展的鼎盛期。受先秦思想影响,汉代人信奉方仙道教,幻想死后羽化成仙,永享阳世生活的欢愉。而蝉的生命进程和习性恰似神仙。《庄子·逍遥游》描写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处。”古人认为,蝉蜕变复生后,也是不食人间烟火,只饮晨露,翅翼飘虚,逍遥自在。   汉代玉蝉可分为三类。佩蝉(头顶部有孔,可穿挂)、冠蝉(用以装饰帽子)和唅蝉(无穿孔,作殓葬用品)。唅蝉是汉代的特色。其琢工刚劲,线条简练,寥寥数刀即成,充满生命张力。汉代流行以唅蝉入葬,希望去世者嘴含玉蝉,能像蝉一样羽化成仙或往复再生。   三是高洁的代表。唐宋以后少见唅蝉。因“蝉高居悲鸣饮露”,其清贫高洁的形象,受到文人雅士的极力推崇。他们头戴蝉冠(用玉蝉装饰的帽子)以示清高,并借蝉抒情、托物明志。此时期出了很多咏蝉诗词,最著名的当数唐代“咏蝉三绝”。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和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今,玉蝉依然是国人最喜爱的佩饰之一。民间有许多讨口彩的吉语:小孩佩蝉读书更聪明,什么难题都“知了”(蝉别名知了);经商者佩蝉生意兴隆,“腰缠万贯”;入仕者佩蝉事业有成,“一鸣惊人”;体育健儿佩蝉有望出成绩,“蝉联冠军”,等等,不一而足。   “五月鸣蜩”(蝉古称蜩)。夏日的蝉在林子里无忧地高声吟唱,不消十来天又要遁入一次新的生命轮回,这不啻是一段生命绝唱。而玉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又何尝不是一段音韵亮丽的千古绝唱呢! 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宋柳永《雨霖铃》傅维康 ??? ?鲫鱼——中国著名的淡水鱼之一,以肉质细嫩鲜美而位列中国人的食用鱼之前茅。唐代杨晔《膳夫经手》载说:“脍(鱼)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诚非虚言。鲫鱼还因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医疗功效,以及它的变种“金鱼”可供人们观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鲫鱼之得名,颇耐人寻味。“鲫”字结构中有“即”字,是因鲫鱼流动时往往成群相“即”尾随而进,“即”字含义之一是“靠近”、“达到”,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正是此意。“即”加上“鱼”字偏旁就成“鲫”了。中国古代,鲫鱼又称为“鲋鱼”,也是因为它们游动时喜相“附”而行,“附”字的“阝”偏旁换为“鱼”字就成为“鲋”了。也正因鲫鱼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古人据此所造“过江之鲫”一词,形象而有趣地用于形容“众多”。 ????由于上述特点,中国历史上和鲫鱼相联系的若干有趣民俗,也因之而衍生。 ????两千年前,《仪礼·士昏礼》记载:“士昏礼……鱼用鲋,必肴全。”古代,“昏”与“婚”字通用。对上述记载,古代学者解释为:“云鱼用鲋者,义取夫妇相依附也;云肴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也就是说,男女结婚喜宴的食品中,须有鲋(鲫鱼),并且必须用完整未腐

文档评论(0)

dri1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