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一)项目研究工作假说
循经性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表现形式,针刺手法、穴位配伍和得气是影响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关键因素,局部始动-中枢整合-效应器官响应多环节靶向调节是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
(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前期已完成973计划项目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手段,基于临床,深入阐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多环节靶向调节的生物学基础。
(三)主要研究内容
1、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的临床评价研究
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结合针灸临床研究规范、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GCP临床研究原则,以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等针灸有效病证为研究载体,运用多中心RCT的研究方法,通过客观、科学的临床评价手段,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
2、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局部启动靶向调节生物学基础研究
运用在体组织膜片钳、微透析、基因敲除、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发射(PIXE)等技术和手段,重点向神经纤维-肥大细胞关联,肥大细胞脱颗粒下游分子事件、肥大细胞-微循环关联等在局部始动环节的靶向调节机制深入,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的局部启动机制,阐释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在局部始动环节的生物学基础。
(2)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中枢靶向整合生物学基础研究
运用功能磁共振/事件相关电位(fMRI/ERP)等功能神经影像技术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观察比较循经、非循经、非经非穴针刺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深入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中枢整合响应模式特征。
(3)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靶器官响应生物学基础研究
运用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技术,重点针对靶器官血流响应模式特征,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靶器官血流动力学响应模式及特征;采用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2-/-,ASIC3-/-)基因敲除小鼠,针对靶器官细胞膜钾、钠、钙离子通道及相关蛋白,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靶器官离子通道响应模式及特征;采用条件基因敲除等技术结合,重点针对靶器官肾上腺素β-受体、毒蕈碱M2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靶器官受体响应模式及特征;采用代谢组学、ChIP-seq技术结合,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靶器官分子响应模式及特征。
通过局部始动、中枢整合、靶器官响应三个环节的研究,系统、全面、深入地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的生物学基础,阐释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的科学内涵。
3、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
(1)针刺手法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影响特点及分子机制
采用多因素设计方法,明确不同捻转手法参数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影响特点,为针灸临床提供新的针刺手法运用依据;围绕针刺手法的力学事件,结合局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等技术手段探讨不同捻转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相关分子及差异蛋白质的影响,揭示针刺手法影响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分子机制。
(2)穴位配伍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影响特点及中枢整合机制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不同配伍方案针刺降压效应差异,探讨穴位配伍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影响特点。运用fMRI/PET-CT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揭示不同穴位配伍方法影响经穴效应的中枢靶点脑区及其作用机制;运用蛋白组学方法分析靶点脑区的差异蛋白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再验证靶效应脑区差异蛋白的分布,深入研究穴位配伍影响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中枢整合机制。
(3)得气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影响特点及分子响应机制
结合目前国际运用的得气评价方法,设计符合针灸研究应用的得气评价新体系,并明确不同得气状态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其相关通道示踪成像影响的异同;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得气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靶器官通道开放、受体激活和分子级联事件放大效应的影响,从分子水平诠释得气对靶器官环节产生关键影响的生物学基础。
二、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手段,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和科学内涵;探讨针刺手法、穴位配伍、得气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影响特点及机制,为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二)五年预期目标
1、以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为研究载体,运用国际公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为针灸临床合理选穴和国际推广运用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
2、围绕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局部始动、中枢整合及效应器官响应三个环节,系统揭示其多环节靶向调节的生物学机制,阐释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科学内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