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精英人物走近普通读者
让精英人物走近普通读者[转]
标签: 刘心武? 大众日报? 百家讲坛? 人物? 山东? 2006-11-24 04:14
?郭爱凤 “周末人物”专栏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三届成为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第二、三、四届),其间经历了《大众日报》几次改版,“周末人物”也随着报纸改版的总体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和创新,但这个栏目始终坚持最初开办栏目的编辑思想,即内在诉求以提升读者人文素养为主旨,外在形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要求,对稿件始终坚持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品位、选题上高要求的“三高”标准。 政治上高标准是指把握好舆论导向这一关,党报的副刊,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颂扬真善美,弘扬主旋律。“周末人物”专栏所报道的人物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群以事业报国的社会中坚。思想上的高品位,是指所报道的人物,不是迎合某些读者低俗的窥视欲望,而是通过写名人如何成名、如何工作、如何生活,以满足读者了解名人的健康的精神需求,通过名人故事,给读者以人生启迪和心灵滋养。选题上高要求是指稿件的宁缺勿滥,不符合版面要求的稿子,绝不勉强。 2005年“周末人物”的精华篇章结集成书,山东省委原副书记王修智为此书撰写了题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新闻名牌”的序言,文中指出,“《大众日报》的‘周末人物’专栏自创办以来,坚持高品位、高格调,不敷衍、不媚俗,强调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时代骄子走上版面,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为新闻报道的改进创新做出表率。” 中宣部的《新闻阅评》也数次对“周末人物”所发稿件进行通报表扬,并于2003年11月7日和2004年6月11日两次单独为“周末人物”栏目进行阅评表彰。 “周末人物”在开办之初,主要是报道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普通人物,其报道形式基本上是人物通讯,特色不是很明显。随着报纸竞争的日趋激烈,《大众日报》也根据读者需求几经改版,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靠近主导读者群,作为报纸副刊的保留栏目,“周末人物”要想站稳阵地,也必须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不断成长。从2000年开始,“周末人物”的报道对象作了很大调整,即由报道普通小人物,改为报道社会名人,主要报道科技文化界的知名人物。报道视野,也由山东省扩大到全国。《大众日报》的读者,经由“周末人物”栏目结识了一批名人、大家。从2004年开始,“周末人物”在报道名人的同时,又恢复关注小人物,但与以前不同的是,选题更加严格,对名人,关注的是他们的普通情怀;对小人物,关注的是他们不凡的精彩人生经历。随着“周末人物”的不断改进,这个栏目的风格也渐渐形成,最明显的是,支撑稿件的主体是“故事”,文字风格更加多彩灵动,拒绝过去读者看惯了也看烦了的通讯体,鼓励记者张扬文字风格的个性色彩。 在具体编辑过程中,有些体会与同行交流。 1、寻找大名人身上的小看点 名人就是新闻人物,但科技文化界的大名家,不是娱乐明星,他们不张扬,不媚众,就算学术成果累累,名气灌耳,普通读者也未必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读者对名人都有一种阅读期待,想通过媒体更多地知道他们,因为这样的名人,名气越大,他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越远,读者越是觉得他神秘,越是仰视他们。这便给媒体留了空间,我们只需提供读者尚不知道的,哪怕是一个小看点。“周末人物”曾报道过很多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如陈章良、萧灼基、厉以宁、陈省身、杨振宁、杨福家等等。以钱学森为例,国人谁不知这位航天科学元帅?但我们选的角度是他的家庭生活,讲述他与妻子蒋英的恋爱与婚姻以及婚后朴素简单的家庭生活,让科学家一下子就走近了读者。再如丁肇中,我们写的是这位物理大师回到故乡后所表露出的浓厚而感人的乡情,写大师在家乡的吃住行的点点滴滴,在读者眼中,此时的诺贝尔奖物理大师只是一个思乡的游子,他们并不关心深奥的物理学概念,但一个谈笑风生的归家的老人却让他们备感亲切。 2、借强势媒体的影响,巧做自己的文章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这一年多可以说是越办越火了,观众因这个栏目的带动,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也前所未有地高涨,从书店里各种热销的此类书籍就可见一斑。能够在“百家讲坛”亮相的,自然都是学术名家,除了听他们讲课,观众(读者)对他们本人,自然也想有更多了解。“周末人物”便连续做了讲清史的阎崇年,讲聊斋的马瑞芳,讲三国的易中天,讲红楼的周思源、刘心武。做这样的人物,首先是充分发挥了借势作用,有“百家讲坛”的影响在先,读者自然会格外关注我们的延伸报道。另外,我们也只是把“百家讲坛”作为由头和线索,对所报道的人物,都是我们自己的记者独家采访,选题也是独辟蹊径,只报道讲坛以外的更鲜活的内容。比如马瑞芳,我们的报道角度是现今的女作家与300年前的男作家蒲松龄之间的心灵沟通,题目就是“跨越300年的芳龄对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