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闽南漳浦出土时大彬紫砂壶
记闽南漳浦出土时大彬紫砂壶 2007-3-26 23:51:00??作者:古今中外??来源:神州博古网??? [举报] 紫砂壶能在闽南地区,特别是漳浦一县大量出土,与当的的葬俗也有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明清时期漳浦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把紫砂壶带到闽南,介绍给了这里的父亲乡亲。1987年7月对明万历年间官至户、工二部侍郎的卢维祯墓的发掘,就是一个重要佑证。 卢维祯死于万历三十八年,由皇帝赐祭葬。墓的规格很高,墓道长50米,分列石像生.石翁仲四对八座,墓碑刻:明通议大夫户工二部侍郎赠户部尚书瑞峰卢先生暨诰封淑人赠附葬肃惠张氏墓,两边小字:时万历四十年三月上浣之吉奉旨敕造。墓葬封土仅三合土和混 有青花瓷片的三合土层就有2米之厚,七个盗墓者花了费七天时间,仅挖出一个碗口大的小洞,通过小洞可以看到男棺,鉴于已无法保存,文化文物部门只好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虑到已经被盗墓的挖开了一个小孔,按常规作业,时间太长,棺木以及随葬口就会继续风化,破坏。为此,结果采用炸药,连炸了十几发,将三合土一层层剥离,才把棺木拉出来。在清理中,在封土与墓碑之间前出土了一盒墓志,墓志是青石质,志文1800字,由万历间兵部尚书戴曜撰文,记载了卢维祯的生平。经抢救性发掘,棺木运回县城博物馆,棺木第三天由笔者为主清理。从棺室中清理出菱形珠六仔十三档木算盘,錾花银耳挖筒,银镂花带板,昭明连弧镜,木戥秤。”卢维祯印”、青玉笔架,白玉印盒,抄手砚,卵形漆木棰,木漆奁,青花狮子弄绣球小口瓷罐等。当然最重要的是从墓主头部左侧取出了用蓝布包着的“时大彬制”款复鼎足式圆紫砂壶,
时大彬鼎足盖圆紫砂壶
时大彬款
时大彬制紫砂壶高9.2厘米,盖高3.4厘米,通高11.0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1.0厘米.底径7.5厘米,壶通体呈粟红色.略带黄.布满梨皮状白斑点,丰肩,鼓腹,曲流, 流口高于口约0,1厘米,流中圆孔,柄体圆,上始于肩部,高过口约0.1厘米,下终于腹部,口盖与口沿等大,盖顶弧而略平,四周弧收.上倒一鼎形足,足方扁,外呈弧直外撇.内呈两个连弧.足厚0.35厘米,高2.5厘米.器底刻时大彬制“四个楷书款识,单行竖排, 为单刀阴刻,该壶在出土时,壶内装满茶叶,盖沿内侧已有轻度磨损,当为墓主生前使用过的。从造型上看,该壶体态丰盈,造型规则,其中腹径与通高,底径与口径均相等,而在一个倒置的鼎足,则使静止的,稍嫌呆板的壶身,显出了生动,露出了灵气, 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质地上看,陶质较粗,杂有浅黄色颗粒,表面虽经打磨,还现出石榴皮状,从工艺上看,采用手制、捶片.包身筒成形,流.执采用钻孔塞泥法连接,题款系在胎土将干未干时用竹刀单刀刻出,起笔轻,落笔重,书法采用楷书,内容简洁,不加年号、印章、堂名、诗词之类。据墓中所出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戴曜所撰的墓志,墓主卢维祯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43年)隆庆二年(1568年)二十五岁进士,授太常博士,“已丑(1589年)进太仆寺改光禄寺卿”,“寻会推大理卿”,已补户部左侍郎代督仓场,厘奸别酌济虚,所派拨京通二仓运转使,三会忌者有所吹求”。“公引咎乞归”。墓志上还说他“方期大用,而赋归田”,“未展其才,而年未竞志也”。由此推算,卢氏归隐,似应不迟于五十岁,亦则万历二十年前后退休回乡, 墓志上又说他归隐后,“长安贵人绝不相闻”可以知道贞维祯弃官后,未再北上,惟与原南礼部尚书朱天球结社于梁山,因此,卢氏的紫砂壶不是为官期间所得,就是归休途中经江浙一带得到的,壶在出土时盖沿已有轻度磨损,也证明墓主生前曾长期使用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