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究竟何输给日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中国究竟何输给日本

甲午战争中国究竟为何输给日本? 2014-04-22 08:53:43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失败和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在这场短短九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3亿两。 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尊严之痛,国人自尊之痛,却要远远超过割地赔款之痛!——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间关马关港(今下关港),与日方全权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谈判其间,伊藤博文极为横蛮,屡屡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称:“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哀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二十多天过去,日本下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马关条约”签字消息传回国内后,“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人”(谭嗣同)。李鸿章,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卖国贼”。 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国耻纪念日”。在21世纪的今天,回忆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教训,仍有极为重要之意义。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自汉朝始两国开始交往频繁。历史上曾经长期同属儒家文化圈。进入近代后,两国又一度面临相同命运:1840年,英军炮舰轰开了“天朝上国”大门;1853年,美国“黑船叩关”,日本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封关锁国政策。不久,两国先后开始了旨在“船坚炮利”、富国强兵的变革:1861年,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1869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然而三十年不到,昔日的“徒弟”、“莞尔小国”日本后来居上,甲午一战,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最终俯首于明治维新首领伊藤博文面前,签订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屈辱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伊藤博文,分别是当时中日两国最杰出政治人物,他们相同历史条件下的截然不同命运,可以说是两个国家政治人物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仍有极强的现实反思和警醒意义。 “现实反思和警醒”之处在哪里?《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首相、全权代表伊藤博文与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 “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之事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 李鸿章:“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 伊藤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举世关注之外交场合,面对“东瀛倭国”首相伊藤博文一番咄咄逼人,充满揶揄、教训的话,身为“天朝上国”大学士的李鸿章作了极为坦诚的回答。而内心深处,作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头号弟子,此时的李鸿章究竟是羞愧交加?还是悲愤难禁?抑或急火攻心? 伊藤博文关于“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之语,其实有失公允,其实早在1864年李鸿章就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欲学外国利器,莫如觅制器之器”一语,盖有深意在焉!用现在的大白话意思就是:“我们不但要学西洋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洋的观念和制度!”——这与伊藤博文“改革内政”一语可谓不谋而合。而且李鸿章后半生中,作过不少类似表述。 伊藤却没有意识到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文化主导下的大和民族(日本虽属儒家文化圈,但德川时代儒学才在日本真正盛行),远不像中国这样背上障碍社会进步、禁锢国人思维创新能力的沉重历史文化包袱。无论是国民的血性、民族的凝聚力,还是政治精英、文人士大夫的务实求真态度,以及锐意进取、献身牺牲,都不是中华老大帝国所能相比的。 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小日本”是一个“死不认罪”。殊不知,日本其实是一个只敬畏强者,甘于向强者低头服输,不耻下问向强者学习的民族。还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民族——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海军准将率领的舰队到达江户湾口,轰开了自“锁国令”以来关闭了达二百多年的日本国门。这时的日本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极为相似。然而,前者一旦认清与先进国家的巨大落差,以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福泽谕吉、伊藤博文、井上馨、大村益次郎、山县有朋、三条实美、板垣退助、胜海舟、白石正一

文档评论(0)

elouw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