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doc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傳播、協力合作與數位化-三個個案之研究 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and Digitalization—A Study of Three Cases* 謝瀛春** 謝清俊*** 第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90年12月27日至28日,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協辦。 *本論文之部分內容已發表於2001年12月2至4日在墨西哥Guadalajara城舉行之太平洋鄰里協會(PNC)區域會議。 **謝瀛春是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者。 ***謝清俊是中央研究院資訊所及語言所之兼任研究員,並擔任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之計畫辦公室主任。 論文摘要   多年來,許多先進國家已陸續展開數位化處理的工作,其中多以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蒐藏及檔案史料為優先。不過,嚴格來說,將數位化視為國家發展或是機構轉型之主要目標,大約是在1997年。也就是說,世界各國挹注大批人力、資源、經費於數位化之情形,應該是在NII成為國家政策之後。   在此之前的先行者,像中央研究院謝清俊教授在1980年代即已完成世界第一個二十五史中文全文資料庫之數位化工作。而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的勝村哲也教授也在二十多年前展開東洋文獻學目錄資料之數位化開發工作。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東亞圖書館則在十多年前,針對館藏之拓片展開分類建檔的數位化工作。   一旦數位化成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之後,大批人員參與數位化之始,「傳播」(或俗稱溝通)及「協力合作」(Collaboration)即扮演了關鍵角色。由於數位化牽涉到電腦處理技術及處理對象(資料)之內容(content),因此勢必結合懂數位化技術者及專精內容之研究者。兩種不同專長背景的人必須協力合作完成一件事(數位化)。此情形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模式;過去研究者頂多與同行同輩溝通合作,而電腦專長者也是參考客戶需求後,自行設計。如今,雙方必須充分溝通之後,才能在以內容為主的目標下完成數位化。   「充分溝通」已非傳播理論所說「彼此了解,但尊重不同」,而是電腦工程人員(即數位化專長者)了解了內容專長者之需求,融入內容專長領域,以研究者之取向為工作指引。換言之,數位化工作是以內容為主,研究者為主帥,技術人員為聽命行事者。但是,研究者如不懂數位化,亦不能成為夠格的主帥,勢必無法完成數位化工作。   本研究目的之一,即在探究數位化過程中,電腦專長者(以數位化為主)及內容專長者之溝通、合作情形。理論文獻之依據主要有四:「兩種文化」、「傳播即文化」、「新事物擴散」及「空間關係之文化現象」。   本研究之執行始於1998年夏,於2000年底結束參與式觀察。台灣中央研究院1998年至1999年之數位博物館計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數位資料中心轉型計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之Museum Informatics Project及東亞圖書館拓片計畫,為本研究研究的三個個案。本研究採參與式觀察法、訪問法及閱卷調查法。本論文為本研究之初步報告,詳細之分析討論仍藉助後續之參與、訪談及確認。 人類心智之最偉大工程永遠都在致力於科學與人文的結合。 -The greatest enterprise of the mind has always been and always will be the attempt linkage of th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Consilience》1998. P.8 Edward O. Wilson (1929-) 我希望,「和而不同」能夠成為我們在科技快速發展時代進行人文重建的一個基本共識。…我們必須相安相處,合作同工。 進入21世紀時的回顧和前瞻,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在第七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上的講話,頁9。 2001年10月8日至10日於台北國家圖書館。 -費孝通教授 前言   數位化已經成為全球學術圈不可抗拒的趨勢,在某些領域,更逼著學者、研究人員和教授走出象牙塔,不得不和外面世界溝通。尤其是他們過去一輩子都無須打交道的人士,如今卻必須移樽就教,或是向其說明自已的研究內容。這種情形在全球的漢學研究尤為普遍。   網際網路使得漢學研究的全球化、虛擬化更為逼近,而過去傳統保守之抱殘守缺,書中自有黃金屋之滿足、成就,因而迅速被後生晚輩迎頭趕上。關鍵只在數位化資訊之流通、掌握能力。   多年前,謝清俊對日本學者、美國學者提到:「媒介(指網際網路)的改變,必然引起資料、論文及觀念之收集、儲存保存及呈現之革命性改變。為此,知識的匯集和呈現亦將隨之改變。」聽到這樣的說法,多數學者都有點茫然,少數則是震驚。的確,當年聽懂的人,如今成為其領域數位化的先驅。   不論是傳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