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儒道思想学情绪管理
《向儒道思想學情緒管理》讀後心得
一、前言
道家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一直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便成為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主流,雖然儒家之後九流十家並起,仍無法改變儒、道兩家思想在的中國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可以先釐清儒道思想的異同之處,可以更快的暸解兩家學說的中心思想,並運用於管理情緒。
儒家的主張以「人」為中心,普遍肯定每一個人的價值,所以在論語中多記載人性上的修養,主張透過禮樂教化,來薰陶規範行為,以求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而道家的主張以「天」為中心,是超越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讓萬物回歸其自身價值,講求清靜無為,崇法自然,以求與道合一,萬物沒有貴賤之分。雖然有相異之處,但就情緒管理的部份,儒家講求「淡泊名利」,物質生活簡單,自然煩惱減少;而老子則是要求「返璞歸真」,足見儒道二家思想也有相通的地方,確實可以幫助對情緒做出良好的管理。
近百年來西學東漸,例如「心理學」一詞乃是西方世界傳進中國的,心理學一開始的研究範疇即偏向哲學方面的探討,稱為哲學心理學,心理學應用在實務上就是在幫助人們了解情緒方面的問題,所以探討儒道思想,學習儒道思想真的是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情需方面的問題,正所謂「西學為用,中學為體」。
近年來西方的思想大舉入侵我們的文化當中,個人主義抬頭,導致許多中國傳統的思想美德漸漸式微,所以家庭的觀念日漸稀薄,人倫的觀念也一再被衝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家庭問題,本書深入探討儒道思想並引用儒道學說來試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遇到的問題,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再重視傳統的「倫理」,才能解決父子兩代間的隔閡與夫婦兩性之間的信任危機,另外,儒道思想為兩岸共同的傳承,運用此一共通點,學習儒道思想,也兩岸關係,從「面對人生困境」說起,探討以傳統儒家、道家的智慧來看待人生,來因應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從「經典中找尋智慧突破困境」,以老子的三寶「慈、儉、後」到現代的新禪七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講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闡論傳統儒道思想與現代思潮的關係。可說是一種「念」的轉換,「念」的轉換就是一種「情緒管理」,情緒思維。人人身上一部經典要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作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依據,也因為人人身上都是一部經典,都有學習的空間,現代觀點對應、回溯到春秋時期,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論點確是高瞻遠見。而老子思想也是書中倡導的主流,在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一是「無」,二是「無」與「有」,三是有與無同時朗現的合,為「玄」,無有之間,變化無限;又如「易經」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而為六十四卦,萬物依此衍生,再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結合,「道德經」與「易經」的萬物論點更是不謀而合,讓我們得以見識先聖先哲的天道哲學,驗證「緣與命」的關懷互動。將儒道思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孔子、孟子、莊子、老子等思想中,萃取菁華,讓找到安身立命的目標、待人接物的方法、自我情管理,化解心中不安與煩惱,調適自我心境,從以儒道思想來支持「這世界變化快」的人生,進階至開發儒家、道家的經典智慧,開創新時代的願景,「從經典中找尋智慧突破困境」,「人人身上一部經典」,以「緣與命」說明福報來自德行的價值肯定,現代新禪七以「道妙」,將若有若無間,由藝進於道,在生活中活出道來,不同於禪七的「禪悟」,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新禪七融入生活修行之中,將「開門七件事」融入生活,而「茶」的新禪七元素,衍申至兩岸關係互動,從烏龍、普洱中串起善意互動,讓鄉土情與文化心能統合並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典出於《禮記》的《大學》篇,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一)學習良好的情緒管理
對於情緒管理,特別是陷在情緒低潮時,首要就是自我肯定,這需由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事物獲得,而且願意走出自己的框框,與人群接觸,目的是親近善知識,帶給自己正向思考。以我自己來說,當初因為生病,把自己困在家裡,整天都想些讓自己擔心的事,心情相當低落。後來從參與慈濟活動中,除了讓心情有一個出口,也獲得自我實現,同時轉移注意力,因為情緒低落時,獨自一個人時很容易往負面方向思考,而人要改變,第一個就是觀念需要改變,除了因為投射給宇宙什麼意念,宇宙就會回應什麼給自己,另一個比較淺而易見的原因是,當我們在想什麼時,腦袋自動過濾,讓自己只看見心裡所想的,而忽略其他的,因此只要能夠改變觀念,便能一步一步改善自己情緒的問題。
再來是信仰,也就是本書一開始所說的「天人合一」的「天」,信仰可以幫助我們渡過生命中的難題,特別是在最無助時,信仰往往可以提供支持的力量,像佛家講因果,當我們深信因果時,對於眼前的苦難就能釋懷,因為會有今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