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人与社会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个人与社会发展

幼兒的社會化 參考書目: 幼兒社會學 許雅惠等著 五南圖書 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 呂翠夏譯 桂冠圖書 一、社會化的定義 個體學習社會規範與期待的過程,亦即個人在社會中,受到社會的影響,進而發展自我概念與學習該社會的生活方式,使其能夠履行社會角色的功能;社會化的歷程是複雜的、持續的與長久的。 二、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相關理論 (一)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論:本我、自我、超我。 (二)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嬰兒期、幼兒期、遊戲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早期(成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三)皮亞傑(Piaget)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無律、他律、自律。 (四)顧里(Cooley)及米德(Mead)的自我理論:人格的形成在於與外界的互動,此互動過程會創造出一個鏡中的自我,這包含了「想像別人看到了我們」、「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以及「我們反映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此三個概念。 三、影響幼兒角色學習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1. 性別與性別角色認知-社會環境對於不同性別的幼兒會有不同的期待。 2. 身心健康與外貌-不同健康條件、不同外貌美醜、不同動機及抱負皆會影響幼兒角色學習的能力及狀況。 3. 年齡-隨年齡的增長,認知與學習能力也會加強,且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例如領導者及追隨者。 (二)家庭因素: 1. 父母的管教態度與教養方式。 2. 父母的社經地位。 3. 幼兒的出生序。 4. 家庭結構-大家庭、核心家庭、單親家庭等。 (三)學校與社會環境因素: 1. 同儕-同儕之間的學習、模仿、競爭、與合作。 2. 教師的人格特質與教學-身教、言教、以及因教育觀點不同所形成的教學與班級經營方式。 3. 大眾傳播媒體-例如看電視時間的多寡、以及電視節目中角色的行為對幼兒的影響。 4. 社會文化因素-各地的風俗習慣、政經制度、生活形態、及價值觀等。 四、幼兒的社會認知 (一)定義:幼兒主動對個人與社會經驗賦予意義,並將其運用在行為上,即稱之。 (二)程序:界定 → 感覺 → 決定 → 行動 1. 界定:對我們所察覺的事物賦予意義。 2. 感覺:尾隨於界定情境之後的感受。 3. 決定:根據所界定的意義和感覺,以及思考各種結果後,所採取的決策。 4. 行動:決策之實施;為完成社會認知的最後一個步驟。 (三)界定: 1. 界定社會裡的個人角色,包括「地方」、「自我之行為義務」、及「對他人之期望」。 2. 界定(幼兒觀念)之形成:符號 → 觀念 → 信念。 (四)感覺: 1. 幼兒對一種事物或情境的感受。 2. 有時為一種直覺(第一次經歷),有時為數種所經歷過的直覺組合而成(非第一次經歷)。 3. 提升幼兒之感覺(直覺)的技巧,包括創造性活動、角色扮演等。 (五)決定 1. 幼兒「決定」的能力,需要良好的「界定」能力及正確的「感覺」。 2. 有效及正確的「決定」,能幫助幼兒建立及組織其個人與社會經驗。 3. 培養幼兒「決定」能力的方法,包括察知問題的存在-「因果思考」能力、提供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及後果思考(能辨識行動的影響,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五、幼兒的社會化必須奠基在下列三個基礎上 (一)個人方面之基礎: 1. 人類因為具備獨特的智慧,故能進行思考,並因而培養學習與適應的能力。 2. 人類因有群體相處的環境,故有許多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與模式。 3. 人類具有語文及文字,除人際溝通外,並使文明得以延續及發展。 (二)社會方面之基礎:不同社會之間的制度及文化(例如美國與台灣)、以及不同內涵的制度及文化(例如政治、經濟等制度),都會影響幼兒社會化的過程。 (三)個人與社會的互動方面之基礎:因為個體的行為和社會的環境是交互影響的,所以個體的社會化必須配合其與社會的互動才能達成。 六、幼兒社會化的常見方式 (一)獎賞與處罰:父母或老師依據幼兒出現的行為給予賞罰(心理學的「增強」),建立了幼兒的行為模式。 (二)觀察與模仿:幼兒從別人的表現及經驗習得了態度與行為。 (三)認同作用:為一種補償心理不足的現象,例如崇拜的偶像。 (四)直接教導與道德規範:父母或老師直接告訴幼兒正確的行為,或是社會(團體)的道德觀潛意識的影響幼兒的行為(例如A幼兒搶走他人的玩具,造成其他幼兒不願意一起玩,促使A幼兒改變這種壞習慣)。 (五)階級與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潛在社會化:不同家庭背景形成幼兒不同的態度及行為。 七、影響幼兒社會化的人員與機構 (一)家人、家庭。 (二)同儕與鄰居。 (三)學校,包括其他教育相關人員。 (四)大眾傳播媒體。 問題探討:參考「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 兒童研究一:界定情境(p.14) 兒童研究二:討論信念(p.22) 3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