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伤科点穴与镇痛 .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伤科点穴与镇痛

香港朱洪民博士對「現代傷科點穴與鎮痛」的論析 余偉雄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 朱洪民博士是香港中醫學會會長,畢業於福建中醫藥大學,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工作25年,是國家執業醫師,香港註冊中醫師。朱博士學驗俱豐,善於深入探研,先後獲得廣州中醫藥大學骨傷科醫學碩士,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骨傷科醫學博士。由於朱博士善覽群書,醫理淵博,深為同業敬仰,被聘邀為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香港中醫雜誌編委、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和專業進修學院骨傷科兼職導師。朱博士在臨證中善於探研與經驗總結,參與編寫專著3本,發表論文30餘篇,深得業界重視。本人受《香港中醫雜誌》編輯部的委托,整理朱洪民博士在香港舉辦的「第二屆中醫痛症國際研討會」的學術演講與經驗總結,供同道參考。 【關鍵詞】傷科點穴鎮痛名醫論析朱洪民 點穴療法是中醫學的一部分,也是一門研究防治人體疾病、止痛鎮痛的學科。我們的祖先在與疾病鬥爭中,開始用砭石或用手按壓人體某些損傷、疾病疼痛部位,以求達到治病目的,繼而逐漸發展為穴位,這便是點穴療法的起源和最初形式。隨着社會發展與科學的進步,尤其是伴隨着醫學、武術及氣功的興起與發展,逐漸積累經驗,並且經過歷代醫家不斷實踐的檢驗和總結,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治病療傷鎮痛的有效方法,特別在骨傷科應用最為廣泛。朱洪民博士在中醫骨傷科的臨證中,對現代傷科點穴與鎮痛頗有研究,且應用點穴手法治療痛症頗有功效,特分述論析,以饗同道。 1 點穴療法的中醫作用機理 穴位在《內經》中又稱「穴俞」、「氣穴」、「氣府」、「骨空」、「節」,《針灸甲乙經》徵引《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稱之為「孔穴」。《千金要方》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表裏往來,各有所主」。《太平聖惠方?針經》稱為「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稱之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之為「穴位」。朱博士指出,點穴鎮痛在中醫古籍中早有論述,正如《素問?刺禁論》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素問?舉痛論》曰:「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止」的記載,這也是後人解釋點按「後心穴」可以止痛的理念依據之一。晉代葛洪在《肘後救急方》中載有受傷致命的穴位,說明了穴位的重要性以及與人體的關係。由於醫學與武術的興起及發展,至明、清的點穴療法,尤其是民間「點穴療法」與少林派之「跌打點穴治傷」的學術觀點已經形成,傳統點穴療法也較全面地發展。醫者根據不同病種和病情,在患者體表適當的穴位,用手指進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的氣血暢通,促使已經發生功能障礙的肢體或器官恢復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1 點穴與經絡的關係 《 靈樞?海論》:「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素問?調經論》:「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朱博士指出,內經中的論述,說明經絡是運行營衛氣血的通路,它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網絡全身、溝通表裏上下,使人身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當人體某一部位的筋、骨、肌肉、血脈以及臟腑發生病變、功能失調時,通過在與其相關聯的經絡線和穴位上,恰當地運用點穴手法,使「力」與「氣」的作用沿着相關的經絡路線滲透到患者體內或肢體,以激發經氣,使氣至病所,產生感應,從而調節內在的不平衡,達到治病袪痛的功效。 1.2 「有諸內,必形諸外」 朱洪民博士再指出:五臟六腑發生病變,可以通過軀體的外部反應出來。正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肌膝髀腨胻足背痛」;「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五臟如此,六腑亦然。《靈樞?脹論》:「胃脹者,腹滿,胃脘痛……」;「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小腸脹者,少腹膨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 1.3 點穴對人體氣血的作用 朱洪民博士認為,點穴之所以能夠治病,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能夠調整氣血的關係,對氣血的循行有調節和促進作用。氣血運行於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養皮肉筋骨,內而灌溉五臟六腑。調節氣血的生理功能勢必為治療之關鍵。《點穴術?點穴與氣血篇》記載:「……若能開其門戶,使氣血復其流行,則經脈既舒,其病自除……治法當從其穴之前導之,或在對位之穴啟之,使所閉之穴感受震激,漸漸開放,則所阻滯之氣血亦得緩緩通過其穴,以復其流行矣。」由此說明,採用適當的手法進行穴位點穴,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2 點穴鎮痛的解剖學基礎 朱洪民博士指出,根據國內專家報導,穴位的解剖學分類有孔隙型、隧道型、終末型三種[1]:(1)孔隙型穴位是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