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观点
國立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
《社會學》第二講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和觀點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教室:博雅教學館201室時間:2012年09月17日(一)上午9點10分~12點10
※因版權緣故,此開放式課程講義經過頁碼重新編碼及內容刪減,
與上課影片所講述的頁碼和內容不盡相同,懇請了解。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和觀點
最常見的第一個問題:「社會學是甚麼?」
這個問題本身的意思是否只有一種?
發問者的動機和身份?
發問者和您是甚麼關係?
這個問題是在怎樣的情況之下被提出來的?
被問的這個人有甚麼資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定義式的答案」,從教科書或社會學專業詞典中找就有了;
「舉例式的答案」,舉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如:家庭、都市...等等;
「說了好像沒說的答案」:「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學問」;
「腦筋急轉彎式的答案」:「社會學就是進入『社會』才要去『學』的『東東』」;
「裝瘋賣傻的答案」:「我還不知道呀,知道了再 call 你」。
「鞠躬盡瘁教了一學期之後,要測驗您到底有沒有好好看書」的社會學老師;
「含薪如苦供您上學學社會學,想要知道您唸這種學問有甚麼用」的雙親;
「載您趕時間上社會學課,只想和您聊聊天」的計程車司機;
「您生平第一個認識」的〔異性〕朋友,想多認識您的學系特性;
「想知道孫老師到底教些甚麼,卻又沒空來聽講的」您的學姊長。
「社會學」引進之前中國的「社」與「會」
根據陳寶良(1996: 1-5)的說法:
「社」的涵義大致有下列五種
一、「土地之神
二、古代鄉村基層行政地理單位
三、民間在社日舉行的各種迎神賽會
四、信仰相同、志趣相同者結合的團體
五、行業性團體
「會」有聚會、匯合之意,人聚集之地即可稱「會」(陳寶良,1996: 5)
不但人相聚稱會,物相聚也稱會(陳寶良,1996: 6)
從這個意義上說,社與會自可相通,不過是人與物的聚合,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一些記載中,社、會一般是並稱的,稱「社會」(陳寶良,1996: 6)
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與「sociologie」(社會學)一詞的創立
孔德於1839年出版的《實證哲學講義》第四冊第四十七講中首度提出sociologie一詞。這是由拉丁文字頭socius (結社) 和希臘文字尾logos (學問) 拼湊而成的新字。
早先孔德用「社會物理學」(physique sociale; social physics),來稱呼他所提倡的新學問。後來為了要和Adolphe Quetelet的同名概念有所區隔,所以改用sociologie一字。有時孔德也會用science sociale (社會科學) 來稱呼這門新學問。 例如:在《實證哲學講義》第四十六講及第四十九講的標題上就仍舊用physique sociale;在第四十七講中就用science socials。而不過,sociologie是後來逐漸被大家所採用的。
詳細情形請參見孫中興 (1993: 74-75, 1n)
主要西方語文的其他譯名
德文
Gesellschaftslehre
Soziologie
英文
ocial science
science of society
science of sociology
sociology
中文譯名的抉擇—「群學」的提出以及「社會學」的勝出
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The Study of Sociology﹝《社會學研究》﹞(1873)與嚴復翻譯的《群學肄言》()
中西對社會與國的界定
「荀卿曰。民生有群。群也者。人道所不能外也。群有數等。社會者有法之群也。社會。商工政學莫不有之。而最重之義。極於成國。嘗考六書文義。而知古人之說與西學合。何以言之。西學社會之界說曰。民聚而有所部勒【東學稱組織】祈嚮者。曰社會。而字書曰。邑。人聚會之稱也。從口有區域也。從巴有法度也。西學國之界說曰。有土地之區域。而其民任戰守者曰國。而字書曰。國古文或。從一。地也。從口以戈守之。觀此可知中西字義之冥合矣。」(斯賓賽, 1903: 譯餘贅語. 2)
社會與個人
「東學以一民而對於社會者稱箇人。社會有社會之天職。箇人有箇人之天職。或謂箇人名義不經見。可知中國言治之偏於國家。而不恤人人之私利。此其言似矣。然僕觀太史公言小雃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謂小己。即箇人也。大抵萬物莫不有總有分。總曰拓都。譯言全體。分曰么匿。譯言單位。筆拓都也。毫么匿也。飯拓都也。粒么匿也。國拓都也。民么匿也。社會之變象無窮。而一一基於小己之品質。是故群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