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3章物质的形成及其变化.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物质的形成及其变化

第3章 物質的形成及其變化 綱要表解: 本章學習目標: 3-1物質的形成 物質的基本組成是什麼?物質又是如何形成的?現代化學從原子的構造發展出鍵結理論,解釋原子如何形成分子及離子等物質。 3-1.1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原子 原子結構的發展歷程 時間 研究結論 B.C.400 德謨克利特士(460~370B.C.,Democritus, 希臘) 以哲學概念推想萬物是由所謂原子(atomos,不可分割的)的最小微粒所構成 1803年 道耳吞(John Dalton, 1764~1844, 英國) 由實驗結果提出原子說,認為原子是組成一切物質的最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割 1897年 湯木生(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 英國) 研究陰極射線,發現電子,並推得電子的荷質比e/m = 1.76×1011庫侖/公斤 1909年 密立坎(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868~1953, 美國) 從油滴實驗中測定基本電荷,測得每個電子的帶電量e = 1.60×10-19庫侖,並推算出一個電子的質量m = 9.11×10-31公斤 1911年 拉塞福(Emest Rutherford, 1871~1937, 紐西蘭) 由α粒子撞擊金箔的散射實驗,推論原子內部存在一個體積極小且質量很大的原子核,並提出行星式原子模型 1913年 湯木生(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 英國) 使用質譜儀測量原子質量,發現元素的同位素 1913年 波耳(Niels Bohr,1885~1962, 丹麥) 研究氫原子光譜,提出氫原子的行星模型及電子能量的量子化觀念,強調原子核外電子僅在某些特定能階的軌道上繞原子核運轉 1913年 莫色勒(Henry Moseley, 1887~1915, 英國) 利用X-射線實驗,建立原子序概念 1919年 拉塞福(Emest Rutherford, 1871~1937, 紐西蘭) 以α粒子撞擊氮原子核,發現質子 1932年 查兌克(James Chadwick, 1891~1974, 英國) 以α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不帶電荷的中子,為誘發原子蛻變提供了一種新工具 今日的原子結構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道耳吞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但二十世紀的科學家們做了許多實驗,證實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所構成。雖然發現除了電子、質子和中子等三種基本粒子外,尚有其他的粒子(例如介子)存在,但是在化學研究上,此三種基本粒子對物質的構造已足以給予相當圓滿的解釋。構成原子的這三種基本粒子是如何分佈?截至目前為止,拉塞福所提出的核原子模型如圖龍職P71,是普遍所接受的原子構造,簡要描述如下: 原子是由體積極小的原子核和環繞在原子核週遭高速運動的電子所構成,原子核內含有質子和中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而電子帶負電,原子的直徑約為10-10公尺,而原子核的直徑僅約10-15~10-14公尺,整個原子質量的99.94 %以上都集中於原子核。茲將此三種基本粒子的特性比較如下表: 名稱 符號 質量 電荷 發現先後 發現者 重要性 單位電荷 庫侖 電子 或e- 或e 9.11×10-28克 -1 -1.6×10-19 最早 湯木生 其活動的範圍視為原子的體積大小;質量約為質子或中子的1/1840;化學反應主要是發生再核外的外層電子的轉移或共用。 質子 或H+或P+或P 1.673×10-24克 +1 +1.6×10-19 其次 拉塞福 質子數就是原子序,決定一個原子(元素)的化學性質。 中子 或n0 或N 1.675×10-24克 0 0(不帶電) 最晚 查兌克 質量略比質子重。 原子的詳盡標示方法: 設X表示某一元素符號,則此原子的詳盡標示法為: A=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原子量的最近整數值。 Z=原子序=質子數=核電荷數=中性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A-Z=中子數 。 例如: 質子數 6 6 1 92 11 11 25 25 9 9 中子數 6 8 0 143 12 12 30 30 10 10 電荷數 0 0 0 0 0 +1 0 +7 0 -1 電子數 6 6 1 92 11 10 25 18 9 10 同位素: 定義:原子序(質子數)相同而質量數(中子數)不同的原子,其在週期表中的位置相同者,互稱為同位素。 存在情形:大多數元素都有同位素存在,僅少數元素沒有同位素存在於自然界中。例如和。 性質的異同: 相同點:原子序、質子數、電子數、化性。 相異點:質量數、中子數、物性(沸點、擴散速率)、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