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放区的颂歌.doc
解放区的颂歌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一首有着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歌曲。作为20世纪60年代电影《红日》的插曲,它不仅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这部电影早已被很多人淡忘了,但这首歌被视为山东新民歌一直广为传唱。
英灵山上战旗红
电影《红日》再现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司令员和粟裕副司令员的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与国民党常胜将军张灵甫率领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展开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最惨烈的一场激战。1961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汤晓丹被指定为该片的导演,汤晓丹有着新中国“战争电影之父”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军事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就是出自这位名导之手。作为一个擅长战争题材影片的导演,他深知一首好的插曲对于一部电影的意义。摄制组一成立,汤晓丹就指名道姓点将,要曾为电影《铁道游击队》写过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作者吕其明为电影《红日》也创作一首插曲,并给这位词作家说明插曲的要求:“孟良崮战役围攻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场面很大,战斗异常激烈。在这场战役到来之前,应该有一首歌来渲染解放军战士爱家乡、爱部队、决心保卫胜利果实的情感。”摄制组决定由吕其明带着杨庶正、肖培珩两位年轻人组成一个插曲创作组,到山东孟良崮战场体验生活。吕其明欣然接受,他们一行三人从上海出发。巧的是杨庶正、肖培珩都来自山东,都是刚从音乐学院毕业,他们在上音乐学院前都在基层部队从事过文艺宣传工作,对这次一毕业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作曲子非常兴奋。来到山东,他们沿着当年战争的线路,体验生活,搜集、学习山东民歌。一天,到了烟台,登上了著名的栖霞英灵山。英灵山原名灵山,因胶东人民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光荣殉国的烈士,在灵山修建了烈士陵园,得英灵之气,灵山就被称为英灵山。三人爬上山顶已大汗淋漓,他们索性脱掉上衣,裸露胸背,任凭山风拂过。他们放眼四望,青山葱绿,小河流淌,一层一层的梯田尽收眼底,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随风飘来的还有老乡的山歌。三人坐在山顶豪情澎湃,你一句、我一句,一边说、一边写,很快就有了3段歌词。回来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把歌词交给《红日》的编剧吴强。吴强看了非常满意,还说最后一句“幸福的生活万年长”改为“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就更好了。这样,歌词就算是定稿了。
词定稿后,要谱曲了,三人商量同时动笔,推选其中一首作为基础,再共同进行修改。三人的曲谱都写好后,经过比较,大家觉得杨庶正吸收山东民歌《赶集》的曲调写成的初稿有山东特色,曲调优美,符合电影的场景。以杨庶正的初稿为基础,三人又进行了一些细节的修改。杨庶正对大家的修改非常满意,认为尽管采用了他的初稿,而且改动不大,但改动部分非常重要,对突出旋律个性和风格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在《红日》电影放映时,荧幕上作曲者打出的署名,只有吕其明和肖培珩二人,没有杨庶正的名字,杨庶正哪去了呢?原来,在《红日》电影制作的后期,杨庶正又奉命调到另一剧组,这就造成署名上的疏漏。后来,有的报刊杂志在刊登《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曲时,也根据电影上的署名,采用只署吕、肖二人的做法。对此,杨庶正没说什么,倒是吕其明、肖培珩坐不住了,写了书面说明,作了澄清。后期的出版物上,才出现了“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词曲”,总算还原了历史。
全国民众评选出的30首优秀歌曲之一
就在三人窃喜,准备庆功时,问题来了。摄制组的部分同志对歌曲提出了意见,甚至到了愤愤不平的程度,问题主要出在歌词的长度上,3段歌词完整唱完,需要4分钟左右,而配合歌词的场景就有300多个镜头,如果要完整采用这首歌的话,很多表现战争的镜头就必须剪掉。要知道1961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吃不饱,连剧组周围能吃的树皮都被剥光。摄制组的同志们跟当地农民学会了抓仓鼠,半夜三更蹲守在仓鼠洞旁,把仓鼠不知何年何月偷来的豆子、谷物从土里挖出来,洗刷洗刷,就是主食,再把仓鼠拔毛剔骨再红烧,便是难得的一顿荤菜。但仓鼠不可能是顿顿都有的美餐,人人饿的脸色蜡黄,前心贴后背。剧组夜宿在一所破旧的小学校里,床是用课桌临时拼起来的,高低不平,又有缝,稍微胖一点的人想翻个身,一不小心皮肉便可能被夹在缝里,早上醒来一身血印子。瘦子也睡得不踏实,骨头碰木头,第二天全身都疼。那时的摄影机又不像现在小巧玲珑,沉甸甸的扛在肩头,摄影师拍摄时全神贯注,一停机,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着粗气,主要是饥饿。大热天温度达40度,演员们却穿着冬天的衣服,又冲又喊,一个镜头拍下来个个大汗淋漓,辛苦自不待言。现在听说要把3段歌词完整的用上,就必须把拍摄的一些战争场面的镜头剪去部分,同志们如何舍得。所以,就提出让他们把歌词删减一些,歌词短了,这样就能保留许多已拍摄好的战争镜头,同志们提出的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实际情况是这3段歌词已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并且与所拍场面相互映
文档评论(0)